
写作有时就是这样:你的心里像有个猴子,时不时的跳出来表演一下,写下文字你就舒服了,像大热天吃了雪糕、西瓜,或者喝了一杯冰镇啤酒解渴,如此,心猿不再意马,你的心平复了,不再起丝毫波澜,似乎接下来干什么都精力旺盛。
回看高考前一个月的日记,发现写作的初心竟然伴随我二十多年,只是每日与文字为伍尚不自知,有时近乎麻木。当我重拾写作的线头,发现一点儿都不陌生,相反它就在那里,看着你怎么靠近它!
看过娜塔莉·戈德堡三本写作书籍,我略微懂了禅、生活个写作的关系。如文所述,那时候我已经在日记里开始练习写作,只是当时懵懵懂懂,自己蒙在鼓里而已。
如今,日记中描述的同学已经不能完全对上号了,对上名姓的几乎预言不差,虽然我属于梦想家,身心笨拙,但远见却是出奇的准确,这和广泛阅读、充分积累、喜欢琢磨的脾气秉性有关。
后来,我成功预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明证。
现在回头看,一个差等生自习课上不学习,坐在最后一排循规蹈矩,翻看闲书,写写日记,观察几乎一览无余的全班同学,估计没人注意到,也没人关注我当时的言行,卑微到几乎可以不作数。
当我在日记描写前面同学,抓住特征一一点评的时候,全班最高的大个子在学习,时不时的右手上捋一下左分下垂的头发;瘦脸,细腰,短发,一直在高一属一属二的小巧女生,专注的一边看书,一边做题;瘦高个,戴眼镜,不聪明,却用功的死党,更一点儿都不耽搁时间,拼命盯着书本,像笃信未来。
后来,高考独木桥成了分水岭。大家四散,上大学的去外地,读电大的在本市,大多数落榜的回家抛向社会,有几个当兵留在部队,我就是其中之一。
不管怎么,我们都失去联系,留下的毕业照偶尔翻看,不禁唏嘘:青春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那包含着我的文学梦和冥冥中的写作练习!
日记是最好的写作练习文体。高三写日记记录所情所感,逐步翻新出彩,信笔写出描写练习,是连我自己也想不到的,可以说兴之所至,或者说自然而然。
在此之前,在山东寄读有过一年写日记的经历。
住的是地质队大姑家,上学在临近镇中学。
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不知谁开的头,让我写日记,学校没要求,自己家折腾,开始就是单纯这么想。谁让年少,净想着玩呢。
初次写时往往只言片语,或者干脆没啥可写,有时干脆凑字糊弄哥哥姐姐。
写的时间长了,一个字变成一个词,一个词变成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变成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变成一篇主题鲜明的文章!
看看,是不是个写作一样!
今天和昨天内容基本一样,没啥新鲜事儿。那就挖空心思以小见大,写一人、一事或者一物,反正脱离开流水账的平淡无味,普通的文字也要写出飘香味道或者赋予乐感,这是写作进步的最佳呈现!
写到后来,一字,一句都要斟酌,竟然学会复杂变简单!就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意思或者情感!
有时,你还会分行成诗,你又成了诗作者!
日记承载着写作者的梦,不管遥不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