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山举水解惑散文讲坐感受,这是去年七月二十五日听课后,接合自己入简书三个月的写作体会。
妙笔生花。别山花笺,水响举河。溢香润色天然画。雅俗同嘉。
似无年庚制限,何分学历翩跹。廿岁后,散文神篇,解惑简书间。
其中“廿岁后”是指他高中毕业至以指代笔在手机上写文章的时间。
别山老师文章正如他爱唱当年的流行歌曲 一样,各章自带韵律,朗朗如沙舟驼铃之清脆;款款如林间小溪之欢畅。
别山老师的散文,令人心生羡慕,我读得多了,不知不觉间《秋之韵》《关山情悠悠》《春天》等几篇小文也满含深情地自带些许韵味。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时序推进,一年后的九月九日,《谈写作|纸上电台》又一次推出别山举水老师谈写作分享。
他来自湖北麻城,擅长写乡土类的散文和小说,曾被东莞电视台和武汉电台多次播出。2000年,曾获东莞某电台征文大赛一等奖,有文字见于《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外来工》等杂志,也有文字被当做中学阅读理解题。
以上简介我是在《别山举水》公众号里发现的;主持人在分享前隆重推出。
今天他在上海某处一个小树林里与我们聊天。
说实在的话,我最近多关注他公众号,简书看得少些。我发现他公众号日更至少几个月了。
说到素材收集,一个在外打拼的人,如果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没有善于思考的大脑,怎么能天天有好作品见面?
他说一方面来自朋友圈,这可能又是他的一项新创,值得我去尝试。
去年我也写过几篇周日记,纯碎碎念,自2018年元旦起我定标题为《烂笔头》,一改去年纯碎碎念,把一周的事连缀成一个整体,外加小标题,也成一篇文章。
如感动点滴~烂笔头2里,记下所闻所见和感悟,文未又对本周回顾总结,一周四篇到五篇,这完全得益于《烂笔头》。
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以记下点滴感触,浓缩几十个字,起个标题,以后有新灵感和空闲时再去完成。
有时,我在看简友文章,遇到我最感兴趣时,也记在《烂笔头》里,回头不定时翻着看看,想加就再加个几百字,有时也能由一个触点写成一篇文章。如看了别山举水的那种美味,留恋一生,我以我的视角和真实体验也写篇盛夏烈日长,消暑翡翠香。写的内容都是以观音豆腐为节点,他是作客得到分享,而我自小时就会做,后来恰巧同事在车间与我再次亲身体验一次,我翻出标题补上三个层次内容,我与别山写的内容没有重叠,发布出去很受欢迎。
这篇文章当地平台小编加前缀《舌尖上的源潭》一个上午阅读量就突破2k。也是因为此篇,我把自己简书上相关文章收集于自己的民俗与美食专题。这也算在简书上又一个小积累。
《烂笔头》基于我就是素材库,也即我的后花园。我的初心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365天,珍藏岁月。
当我写到二十多周时,有两位简友建议,这种碎碎念没人看,其实她们说对一半,可能没深看。我也同时不再发布。
但是,我并没有停顿。而是坚持初心,一周一周地记下点滴,一周写满,复制到合集里,哪怕再忙,日记没有中断。这又与断鹂所说日日写相吻合。
时间已进入二O一八年第三十七周了,前期二十四周《烂笔头》仍摆在面上,这也许是别山举水所说的,收集素材和写作方向因人而异吧。
又因为,我所上的班,早上六点多就要准备,有时到晚上七点多才回家,早出晚归,尽是与机械打交道,容不得马虎分心,上班时间大脑是没有写字的冲动和触点,有时中饭饭还在嘴里就要开动机械,所以我非常珍惜不上班的五至七天里所接触到的人和事。
要么走出去,要么如别山举水所说的,找些有故事的人,有意识地引出话题,尽管是一二句故事梗概,我会立即在手机上记下来。
这些记下来的文字就是我素材库里的一粒粒种子,说不定随时发芽成长。也可以说,每当走出去时记下的梗概就够我去写几篇。
长期以来,我以写观光随笔和地方传说为擅长,这形成了我别具一格所谓文风吧。
就拿《大吴寺传说》来说,我心灵深处早有几个小梗概,但我不放心,两上大吴寺找感觉。高山上见不到人,想方设法找搬迁到市区、镇区的大吴寺原籍有故事的老年人,再从他们口中探些梗概,有的故事也就十几字,我每编好一个,我再绘声绘色讲给他们听,征求他们意见再去完善。特别是近代的人和事,涉及到隐私真的不好写,虽则其系列传说我列了二十多篇提纲,目前只完成十一篇,也只能把时间拉长些,有些故事还待进一步去发掘。没发布的暂放于《烂笔头》里。
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我会听到不同的人说同一个故事,但说的不尽相同,这一点对扩展思路也很重要。有时旁敲侧击又会收获到新鲜的故事。
家乡的五A级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开发于一九七八年才起步,但在此之前,就有后来称为天柱老人的乌以风先生编写了《天柱山志》,一本《天柱山志》对旅游开发一无疑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旅游业的拓展,《大吴寺传说》系列必定有非凡的意义。我发表在当地网站上,引起一些年轻人惊叹,有些人胞衣罐还在那山上埋着,但不知道我所说的故事,可见这是多么需要我去拿起笔去传承。
不得不说的事还有,自六月份进竹桃苑以来,得到苑内好友多方指导,每有点滴感动必记入《烂笔头》,特别是好友给我纠错,我为加深印象,也一一载入《烂笔头》。
如遇朋友们所说的所谓瓶颈期时,我打开《烂笔头》,点出一篇,扩展修改下即可发布。我虽不日更,但保持天天写。这就是呱呱我的《烂笔头》之所在。
《烂笔头》里的种子得遇我心共鸣之时,随时生根发芽。
以上所云,是我听了断鹂、别山举水分享,以我之烂笔呱呱素材收集之孔见。
网友评论
我是搬运工,老哥是原创。不一样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烂笔头》就没有思想源泉,也就没有几十篇待修正补充的草稿躺在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