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热不减,我们相识情互联,若问大爱在何方,一起相约“兴成长”。2019年7月,我参加了2019“兴成长计划”暑期培训学习,有幸成为了互联网教育与课程改革专题班的一名学员。线上视听专家门畅谈教育之法,线下与同仁们交流学习所得,且听且思,不断坚定自己教育的信念,真是美哉、快哉。
相约“兴成长”,共筑教育“梦”7月8日,在邱校长《小学校•强教育•大学习》的讲座中,我领悟到了“学习”之于教师、之于学生的重要性。他在讲座中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深入剖析,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尤其对教师的定位和学生的发展有着独到的理解,他倡导大家勤读书,读透书,并对“丅”到“⊥”到“工”字型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深入解读,一下子树立了我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我很赞同邱校长的一个观点,“转型的教师永远不会下岗"。是啊,时代在进步,需求在提高,小学校也要强教育,老教师也得有新理念,要爱学习,懂教育,愿转型,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相约“兴成长”,共筑教育“梦”
7月15日,听完《小老师带你走近全新课堂》的主题讲座,着实让我感到了一阵心灵的触动。凉水井中学课改的成功,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借鉴与学习。
课改,应该来说我们都不陌生,各个地区、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都在课改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过,且饱经磨炼。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为什么付出与回报总难划上等号。我觉得这的确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伏案深思。
我认为,真正的课改,不是“喊喊口号”,不是“做做样子”,不是“照搬照抄”,更别想“一蹴而就”。而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实践”为中心”,以“坚持”为胜利。就像凉水井中学一样,用“四大机制”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创设“生生互助”与“亦生亦师”课堂学习模式, 让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学生在多元的课堂学习中变得更加从容与自信,学习效率逐步提高。当然,每所学校的地域文化或许存在着不少差异,正如前面所说,我们不能将课改模式照搬照抄。这需要我们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并不断的去摸索与总结。让课改真正造福于生,推动教育的优质发展……
相约“兴成长”,共筑教育“梦”
7月22日,罗书记带来的《给每一位孩子一颗温暖的心》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实践的深度。他引用了毛泽东、蔡元培、张伯苓等教育名家的经典语录来开篇论述,指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从“德育、智育、体育”等课程抓起,并抓细、抓实。的确,面对当前信息多元的社会形态,我们不能仅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融入学校的课程中、活动里。就像视频里的“525气球宝贝”,看似简单一个怀揣气球活动,做起来,坚持下来确异常艰难,可谓放下去四两,拿起来确千斤。学生在不断的呵护中领略到伟大的母爱,也明白了做人做事的坚辛。这种实践性体验活动渗透出的“爱”的教育,这种德育的力量远比考100分更加难能可贵。我很喜欢罗书记讲座中的几个观点:“体魄强健,让心灵更有力量;品德高尚,让心灵充满真善美;学有所成,让心灵充实而自信”。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老师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吧。教育,不能只教不育,新时期的老师,更应在教学中播撒“爱”,给孩子一颗温暖的心,真正做一个有情怀的人民教师。
相约“兴成长”,共筑教育“梦”7月29日,沪江互加计划吴虹校长给我们带来了《未来学校离我们有多远》的专题分享。听后令我深思,不由地产生了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共鸣。当前,面对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持续升温,农村小规模学校亦能借助一根网线、一台电脑等设备享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更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互加网络公益课堂已深入到大江南北,互加秉承着教育扶贫、网络扶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中积极创新,在教学内容上精挑细选,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因材施教,为未来学校教育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吴虹校长给我们分享了像“凉水井"中学一样许多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改革方向,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更给我深深的启发:未来的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实现因材施教,更加适合的教育;未来的学校,将会成为以课堂为基本点的,以网络为学习媒体的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角色也将从“学习的组织者"过渡到“学习的促进者”。我想,我们只要坚持拥有“爱”的教育情怀,不忘初心,学会转型,在教育的实践中且行且思,就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通过四期的学习,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沉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将把学到知识和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岗位中去,为实现强国的教育“梦"而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