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说过“当于无字处求之。”完全没有字的书除了画册和录音带外我还未读过,没有空白的书也没见过,所以还是得边字带空白一起读书。——《精进》采铜
“未名四老”之一金克木先生曾经谈起他的读书经验,讲到他会“连字带空白一起读”。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中国水墨画的一种表现手法——留白。
中国画在创造时不像西方油画,将整个画面涂满颜色。
这种“满”的表现手法,国画认为看着有点像握住了一个人口鼻,让他无法呼吸。
而适当的留白,既能在视觉上感觉轻松、舒适,
还能营造意境,让人产生联想。
形成一种“此处无声所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有时,那空白是烟波浩渺的江水;有时,那空白是一望无际的天空;
有时,也许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站在画前欣赏时,会自动脑补出空白的地方为何物,且丝毫感觉不到突兀。
反而,那些空白给了你遐想的空间,让你感觉余味无穷。
同样,在许多影视剧中也有这样的创作手法。
如播放十多年,一直稳据电视剧热播榜霸主位置的《甄嬛传》,至今天仍有许多人在写剧评。
对剧中的人物关系、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得失成败进行着各自的分析。
读者之所以爱看这种剧评,主要是因为这些作者将剧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给予了充分的、富有逻辑的自我解读。
让我们看到了表面所看不到的真像和联想,读起来回味悠长。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两个例子的共同背景是我们的文化。
中国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一直强调“逢人只说三分话”、“话不能说太满”的说法。
这种思维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而文字是说话的书面表达方式,作家同样在所难免。
只有留有余地,才有躲闪腾挪的空间和灵活处理的机会。
尤其中文的特殊性,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能读出几层含义。
中文的这种表达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
既要读书读者字面表达的含义,还要试着去解读作家没有完全表达、隐含在空白处的含义。
许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常常说,读书记不住,还是因为你在读书的时候没有进行深度思考所致。
如果你能一边读书着书中字面表达的意思,一边思考文章中空白处的含义。
那么,你读到的内容一定更丰富、立体,读书的品质一定会大大提高。
这才是将书读明白、读书透的好方法,不信你也试试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79925/833c4642ea359f0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79925/482c416beb94d2c5.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79925/fd5b87e8cc20643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