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故乡》的路上,感受鲁迅文字的力量

作者: 浅池溶月 | 来源:发表于2023-10-29 16:02 被阅读0次

自从开始写文后,我发现自己读书时,更喜欢品味语言了,尤其喜欢看作者如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像最简单的一句“天黑了”,我们普通人可能只会说“天黑了”,然而作家可能有很多种方式来阐述这个意思。

我们之所以写得干瘪无力,是因为我的语言太过于匮乏。因此写作的时候要尽量少用“很”“非常”“十分”这类词来表达感情,而要运用人物的表情、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当我们写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从他嘴角的上扬、脸上的肌肉、眉眼的舒展等特别,写出他喜悦。人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拿笑来说吧,也是不同的人就连笑都不一样,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惹人发笑的行为,引得大家纷纷而笑,黛玉、宝玉、宝钗、探春等人的笑完全不同。人说出来的话还要符合他自己的身份,就像一个不识字的乞丐,你要是写他出口闭口之乎者也,那就真成了笑话。

自从喜欢咬文嚼字之后,我发现鲁迅先生的文字特别精妙。然而,在我上小学初中时,对他的作品并没有这种感觉,甚至高中时也觉得他的文章很难理解。诚然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多隐语需要我们了解时局方能读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文字的精妙。想起我们学语文的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大多数人语文学习的拦路虎的确是文言文和自己因为读书少而表达能力欠佳的作文。然而鲁迅被列为“怕”之一,因为不懂,甚至叫嚣着把鲁迅赶出中学课文,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前几天,我刚给九年级学生讲了鲁迅先生的《故乡》,二十多年未回故乡的“我”,回去就是为了卖掉老家的房子,接母亲和侄儿去自己工作的地方,不禁让人想起了现在“漂”在各地的人,辛苦辗转地生活着。最让人意难平的是闰土的变化,当我们看到月下看瓜刺猹的孩子,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年小英雄就在人眼前。那个孩子是健康、活泼、样样都懂的,对他所知道的领域,他总是健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也是有表现欲的,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给同伴听。那个时候的他们只是孩子,眼中没有贫富、等级的观念,所以他和迅哥儿玩得非常开心,能称兄道弟。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临了,二人难舍难分,闰土的表现,迅哥儿的表现,真的有我们与亲友分别时的影子在呢。

而中年闰土,一个麻木辛苦的木偶人,生活艰难,有他自己的原因,更多的是时局动荡所导致的。二人时隔多年再见面,本有无限的回忆涌上心头,但最终还是变得陌生。见到迅哥儿时,中年闰土内心也是十分欣喜的,但他的情感终究还是被现实所打败,他们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样的,少年不懂事儿,拿少爷当朋友,能陪少爷的玩伴儿是好事儿,但是自己怎配做少爷的哥呢?跌入生活的泥潭,经历生活的拧掐,再不懂二人的关系,那就白活几十年了。因此千言万语的思念,哽在了喉头,舌头发出的声音是”老爷“,那一声”老爷“,让二人头脑中那美好的回忆,顿时化为乌有,闰土自动站立在自己的阶层,用阶层观念把他和儿时的玩伴划分开来,他们终究无法再像童年时期那样肆无忌惮地在一起玩耍,做真正亲密无间的朋友,情同手足的兄弟了。

另一个让人意难平的是杨二嫂,那个青春时期端庄漂亮、本分、安分守己、整个日端坐着的“豆腐西施”,存在感极低的人物,二十多年未见,再见面却是这副令人讨厌的圆规模样。我们常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但在鲁迅笔下,这变化不只是时光的使然,更是时局让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我们也发现。纵使时局艰难。善良依然是一些人底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闰土一样,自己生活艰难,见面还总是尽可能把自己能够拿出来的东西送给朋友,而不是像杨二嫂那样只想着趁机占便宜。这不禁让我想起身边的人,有些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但从未想过占别人的便宜,你给予他一点帮助,他总想回报你其他的,就像我我姥姥和大舅一样。而另一些人,总觉得你的付出理所应当,甚至还有些人巴不得你过得不好。

说来很搞笑,那天我正讲课的时候,王老师悄悄从后面进班了,当然他不是为了听课,而是为了观察上节数学课上打架的那两个娃子。第二天,他告诉我,那天下班后,他骑着电动车回到农村老家种麦子,发现村子里悄无声息。一个大大的村庄,孤零零的在阳光下静默着,除了几个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在闲聊,你看不到人的影子。其他人都在田里忙碌着,他是抽空回来种麦子的,之后匆匆离开,临走时,他碰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同村人,此人还是他的小学、初中同学,原来关系特别铁,然而现在他们只是客套地打个招呼,再没有别的内容可以谈论了。他一个人骑着车子,走在田间小路上,脑海中一直回荡着我的声音,记忆里的村庄,眼前的村庄,少年闰土,中年闰土,豆腐西施,圆规……当村庄渐渐被他甩在身后的时候,他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在办公室里如是说,当然这不是因为我课讲得好,而是因为鲁迅的文字,太有魅力了,只是年少不懂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时间是个飞毛腿,就这么悄咪咪地把我扔到了中年的道路上,我也渐渐有了这种感受。虽然住在县城,离农村老家只有20里,但是回去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每次回去,扑面而来的乡村气息让我感到亲切,但更多的是回忆涌向上心头,我没有精妙的文字,难以表达出我的情感,所以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的字句。也难怪王老师说:“鲁迅就是鲁迅,换个人就不一定写出《故乡》的味道!”我深以为然。

走在《故乡》的路上,真的是感受了鲁迅文字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了啊!

相关文章

  • 走在路上的感受

    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很简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自己感觉最简单的事就是,走出去,不论任何地方。走出...

  • 感受文字的力量

    昨天中午午间休息的时候,连着敲了两篇几百字的文字,当是记录了一段时间来自己的一点感受。 知道简书也有段时间了,也并...

  • 我们离开家乡是否还是当初的那个我们

    引用鲁迅先生《故乡》里的文字作为这篇引文 鲁迅先生在《故乡》里说:“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离开家...

  • 走在热爱文字的路上

    生活在这个有着优美文字的国度很难不对母语产生某种奇妙的感情,但总是活在应试教育里真的很难让人产生对文字的热爱吧。 ...

  • 【文字的力量】| 走故乡

    天刚麻麻亮,我携妻驱车向大山深处的老家赶去。 路旁的树影向后滑去,四叔父昨晚电话“明天一定回来……”的叮咛声在耳畔...

  • 华灯初上,我在路上。

    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远方,竟然很想故乡

  • 2019-06-18

    今天摘抄鲁迅先生的文字,昨天看了《朝花夕拾》深深被鲁迅先生的文字魅力所折服。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

  • 鲁迅,让文字有力量

    鲁迅,让文字有力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

  • 大雁南飞,应当再归

    走在故乡路上, 闻着树叶飘香, 看着...

  • 鲁迅的{故乡}

    读鲁迅的故乡应该不止一遍,第一次读应该是学生时代,那个时候不懂得时代背景下的社会。 在乎分数的学生时代,只记得拼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在《故乡》的路上,感受鲁迅文字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jv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