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枝裕和2016年电影新作《比海更深》,也是继《步履不停》后,看他的第二部电影。一贯的生活调味,将镜头对准废柴人生,在日常里寻找小规模的荡气回肠,在电影里展现他的生活哲学。
在这部电影里,是枝裕和一如既往把镜头对准了平凡的家庭。画面里的人物,过着让人感觉有点唏嘘的生活,却都带着微弱的希望继续坚强地生活着。郁郁不得志又隐隐不愿放弃小说梦的良多,对前夫仍有感情却为现实委身条件优渥男士的妻子,老伴去世后生活拮据却努力积极生活的老母亲,成长中迷糊懵懂又显冷静的儿子,在一个不便出行的台风天,在同一个屋檐下,试探似地真诚面对了彼此,但也就仅此而已。台风之后天亮了,大家又各自回到旧时的生活,一切如故。
很喜欢影片中树木希林扮演的母亲与儿子良多间打趣的对话,带着丝丝的幽默嘲弄,却也充满着母子间的温情。良多说:「我是大器晚成的类型。」母亲说:「那你要快点,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对于儿子不尽如人意的人生,母亲虽所有期待,却从无责备怨言,镜头下仍然处处显示着母子间的温情。就像母亲阳台上的那株植物——「(这棵树)没开花也没结果,不过还是有用的。」谁说,人间温情不是人生的一种恩赐呢。

某种程度上,良多可以算是现代社会中典型的loser,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没有能力照顾老婆孩子而离婚,连赡养费都拿不出来;没有职业操守的侦探,靠泄露情报和敲诈涉事人赚外快;还老惦记着寡母家里剩下的值钱的东西和私房钱。但对于这样的‘可恶’的男主角却不知道为何让人讨厌不起来。
人们总爱问小孩子梦想是什么,良多也不例外。儿子却抬起头反问「爸爸呢,有梦想吗?」良多说:「爸爸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嗯,只是「还没有实现」而已呢……或者这就是良多让人讨厌不起来的原因吧。他的困窘,都是因为他还有梦想啊,而生活总是让人失望的,特别是对于不愿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显得更为残酷……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个转发很火的关于25岁一无所成的广告,作为即将步入25岁的人,看后深受触动。其实人们转发无非因为自己二十多岁依然没有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而触碰现实后发现与理想的距离远比自己想象的要远。只是,谁规定25岁就一定要有所成呢?
没错,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急速的爆红与急速的坠落都已不再是幻象,公共媒介为我们烘托出了很多年轻人创业造福急速成功的形象。于是我们也陷入了过分的乐观与不自知当中。而反观自己,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梦碎,变得更加容易。
只是,25岁就早早定论自己一无所成是否太早了呢?刚刚大学毕业,才走上社会没多久,人生才刚开始,那么多的事要一件一件攻克,随随便便就说自己一无所成,是否也太瞧不起生活未来的苦难了呢?毕竟,终点还那么远,谁知道后面的旅程不是更加艰辛?
就像是一场博弈交易,期间的起起伏伏就像是账上的浮动盈亏,永远都代表不了最终的结果。必须承认,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上升的曲线,总是有的人波澜壮阔起起伏伏,而有的人的曲线平稳缓慢向前,更有人沿着45度甚至75度角直线下滑……只是,在没有达到最终的终点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最终自己会停留在哪个位置。而能够做的唯有谨慎地控制每一次的回撤,并在每一次回撤后努力攀升,以使自己最终能够落在理想的位置。
就如真正的梦想,是一次一次挫败一次次打击之后换来的照进现实,梦想的实现,是血与泪的产物。即使事到如今,我们依旧一事无成,也没成长为理想的大人,生活也得将继续向前…
正如电影海报所言,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理想中的大人,我们必须承认其实大部分人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就像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超级英雄,聚光灯下的人之所以为众人仰望,是因为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圆梦的人。回不到辉煌的过去,暂时没取得值得称道的成就,日子还得继续,这是生活的苦,亦是它催人奋进之处。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比海还深》,比起是枝裕和其他有明确起承转合故事的影片,更触动人心,更贴近每一个平凡人。

链接:是枝裕和《步履不停》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半拍】http://www.jianshu.com/p/3146bcf7a19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