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1842年,中国脆弱的大门在东南沿海被英国战舰轰开。依据中英《江宁条约》,上海被列为首批通商的五口之一。英国驻沪领事宣布上海港开埠通商,上海作为中国的东大门,终于向世界敞开了。
开埠后的上海形成“一地三治”的地方行政管理局,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各自为政。
上海卢湾区(现合并入黄浦区)在旧中国,是上海法租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徜徉于老卢湾区内由法国梧桐环抱的幽静小道,或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思南公馆品茗咖啡,可有多少人知道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样的历史呢?
上海法租界由来
1847年,法国首任驻上海领事的敏体尼发明了“租界” (Concession )一词。不同于英美侨民租地时,一直使用“居留地”(Settlement)一词。
实质性区别:在居留地,外国领事必须会同中国官员处理一切事物; 而在租界中,敏体尼要建立的是以法国领事为最高行政长官,实行治外法权的体制。
法租界雏形和越界筑路的三次扩张
1849年 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延安中路),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今西藏南路附近), 南至城河(今人民路),东至广东潮州会馆(今龙潭路附近)沿河至洋泾浜东角,注明界址。
1899年 首次扩张:北至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重庆南路,南至自忠路,东至人民路中华路一段。
1900年 再次扩张:重庆南路,淮海东路东段,常熟路,宝庆路,汾阳路,东湖路。
1907年 第三次扩张:巨鹿路,武康路,瑞金二路,南昌路后延伸至徐家汇一带。
这三次扩张让法租界成为上海最大的租界,一个独立行使权利的“国中之国”。
法租界的第一条马路
法租界第一条马路是法兰西外滩马路(今中山东二路),1856年竖起的路牌含中法两国文字。路面宽阔而光滑,路两旁有反射性油灯。上海开辟租界后,各租界为了各自的利益,引进了许多市政设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来使租界市政建设得到发展。这条马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
法租界的五座桥
“几处流水几处桥,过了一桥又一桥。“旧时的上海,湖荡成群,江河如织,各种各样的桥梁更是星罗棋布。
今天的延安东路,原是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的界河,叫洋泾浜。八仙桥、南洋桥、太平桥、斜桥、打浦桥,都是当年法租界内比较有名的桥。
肇嘉浜原是一条横贯上海县全城的通航河道,东起朝宗门(大东门)水门,与黄浦江相接,西出仪凤门(老西门)水门后南下,流至斜桥转向西行,直奔地处徐家汇的蒲肇路(蒲汇塘)。
肇嘉浜上原有许多桥:打浦桥、大木桥、小木桥、枫林桥等,如今都沿用地名了。
三场战争促进法租界繁荣
1851年 太平天国起义,法租界向北扩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英法等外国势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法租界建立公董局,是法国向清朝和英美两国传递的一个明确信息:上海法租界作为法属殖民地之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860年,1862年1月和8月太平军三次攻打上海县城及租界。
1932年 淞沪抗日战争发生,租界宣布中立。
1937年 中日战争爆发,上海租界成为 “孤岛”。
1943年7月 法国维希政府向汪伪政府交还上海法租界。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地广人稀的上海法租界因为大量华人涌入,才开始兴盛起来。1910年,上海法租界内华人超过10万,抗战前将近50万。孤岛时期更增加到83万人,上海也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同时也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几次战争中,大批富人和达官贵族为了躲避连绵炮火纷纷涌入法租界,除了大量外地各省迁来的居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十月革命后的白俄贵族也定居在法租界。法租界在上海人眼里,不再是鄙弃的“夷场”,而悄悄地变成令人仰慕的“洋场”。“华洋共处,五方杂居”是上海这个近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鲜明特点。
另:法租界的特殊性也帮助了中国和朝鲜革命义士躲避国民党和日本军的迫害;当年故宫博物院的一批文物存放在法租界一个教堂内长达四年。
法租界和黑社会。
近代上海是一个因租界繁华集荣耀与耻辱于一身的城市,也是个鱼龙混杂,乌烟瘴气的城市。
上海法租界是国中之国,也是帮会组织的大本营,是黄金荣、杜月笙的发迹之处。当年,法租界采取以华治华政策,黄金荣是唯一的华人督察长。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依仗法国主子起家的黄金荣,利用手中的权利,贩运鸦片开设赌场,聚敛了大批的财富,成为赫赫有名的流氓大亨。当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悲观失望的蒋介石一度辞去军职拜师他的门下。
旧时上海黄浦江上曾流行着这样三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他们也是上海滩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租界的住宅建筑
上海的建筑拥有万国博览会之称。法租界民居建筑中的花园住宅、公寓、里弄都不同程度体现糅合中西的建筑风格。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租界经济的繁荣,将人们往享受方向引导。上海法租界房屋建筑开始注重使用功能,分工更为明确。有名的花园式里弄住宅:淮海中路1285弄(靠近华亭路)的上方花园,长乐路39弄长乐新村和永嘉新村(永嘉路580号)等。建于1934年的新康花园(淮海中路1273弄)在上海知识界人士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1幢的独立式西班牙住宅,庭院植有高大挺拔的雪松,给周围造成异常幽静的氛围。
至今,这些地方仍是上海房价最高的地段。
法租界的地标
上海法租界以外来文化居相对强势的地位,侨民当局与华人居民主体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奇特的生活环境。
南昌路上“上海科学会堂”是法租界早期的“法国球场总会”
陕西南路上的“上海文艺广场” ,原是英国商人马立斯的私人花园,后成为著名的 “逸园”跑狗场,也是法租界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肇嘉浜路上的“卢湾体育馆”,法租界时期是中央运动场,原是回力球赌博场。
法租界内5个公园:(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凡尔登公园;贝当公园(今衡山公园);杜美花园(今襄阳公园);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宝昌公园(今淮海中路,复兴西路,乌鲁木齐路三叉路口)。如今这些公园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
陕西南路近绍兴路口一幢三层楼小馆舍,是早期由一帮留美学生创立中国科学社的社址,如今是为大众服务的明复图书馆。
瑞金二路上的瑞金医院,最早叫“圣玛利亚医院”。20世纪初,江南教区主教,法籍华人姚宗李,来到上海法租界传教,向教会建议在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创办一所教会医院,当年也是震旦大学的教学基地。后改名为“广慈医院”,老上海人对这家医院至今保留这个老称呼。
淮海中路上的“红房子”西餐馆的“烙蛤蜊”是名噪一时的看家名菜,店小名气大。解放后,很多中外领导人都慕名到此用餐。
长乐路茂名南路口的“兰心大戏院”三次重建至今,是由建筑家戴维斯和普罗科设计,当时被誉为远东剧场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大世界”是法租界最风光,最气派的大型游乐场,创建人是黄楚九。他中医世家,从自制药物起家后涉足其他行业,在法国驻沪领事支持下兴建了此游乐场,成为了上海著名的地标。
当年法租界内很多建筑毁于现代城市动迁和改造,有很多地标成为老上海人心中的记忆,我们也只能通过老照片想象当年的无限风光。
近代上海处于两个世界的相遇地,也是两种文明的碰撞点。它汇集了中国走向世界之初的魅力和磨难、困惑和遗憾。
近代上海留下的散乱记忆,是一座庞杂奇特,珍贵无比的文化遗产宝库,期间的种种传奇从无到有,如租界、工部局、道契、自来水、煤气、电灯、马路等等,哪一个不串起一段精彩的往事?
不同文化的碰撞能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推动着社会进步。如果没有这些“亮点”,近代上海的历史就不会成为中国紧随时代步伐,加入近代工业化,都市化前列的一种象征。上海法租界的历史和无数的传奇如同上海城市生命的火炬,薪火相传。它们永远珍藏在上海记忆深处,激励一代代上海的传人,赋予这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无穷的创造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全文完-
包子拍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