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简书电影电影漫谈
《他人之子》:如何与害死自己儿子的凶手相处?

《他人之子》:如何与害死自己儿子的凶手相处?

作者: 古诗文切片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00:00 被阅读71次

    “达内兄弟”,指的是比利时著名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兄弟二人。两人一起合作编写剧本、执导影片,互相扶持,也互相成就。他们执导的作品,讨论的几乎都是欧洲社会的热门话题(移民、非法劳工、失业等)和边缘人物的命运。这种专挑“话题”的路子,也使得他们的电影独树一帜,经常成为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夺冠热门。

    他们做电影的速度很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很挑剔。在《影像背后:吕克·达内电影手记》一书中,详尽阐述了兄弟二人创作故事的理念,对于故事本身的苛刻要求。虽然此书由吕克·达内执笔,可他却表示,这是两人共同的思考、沟通之后的产物。

    让-皮埃尔·达内(左),吕克·达内(右)

    达内兄弟的电影都很简单,往往一两句话就能概括。《他人之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木匠奥利维发现害死自己儿子的弗朗西斯出狱了,还来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担当学徒。时隔五年之后,弗朗西斯早已不认得奥利维。奥利维决定隐藏这个秘密,先收下弗朗西斯当学徒。

    《他人之子》最大的问题(或者说特色),可能就是手持摄影镜头(及其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不过这也是他们电影的“一大特色”。这种不加修饰的“原生态”的镜头感,也是他们美学理念的直接呈现。如果你适应不了《谍影重重》(2、3、5)里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那种能让人“平地里晕船”的手持摄影镜头,看《他人之子》估计也会稍感不适。

    《他人之子》电影海报

    前面说了,达内兄弟对社会热门话题和边缘人物感兴趣。可这种题材,如果不够深入,不够真实,很容易就沦为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之作。为了保证演员的发挥,他们在拍摄每一部片子之前,都会带着演员亲自到拍摄场地感受氛围、体验角色,拍摄时也会提前排演,直到找对感觉才会开始拍摄,把控着电影拍摄的所有重要环节,争取以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完成影片的制作。

    正是这种“小作坊”的制作方式,保证了剧本的创作原创性(剧本是兄弟俩一起打磨出来的); 因为提前排演,演员们对自己的角色和拍摄环境已经非常熟悉,能很快进入状态,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而且题材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他们基本不寻求与大明星的合作的态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制作成本不超预算。

    下面我们来说说电影本身(有剧透)。奥利维知道弗朗西斯是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之后,没有向少管所报告。他想要知道弗朗西斯为什么会杀了自己的儿子。他以对待其他学徒的方式,对弗朗西斯提出了高要求。自幼总是进进出出少管所、少人关注的弗兰西斯,因为奥利维本人,对木匠活儿产生了兴趣。就这样,两个人各怀心思,以这样奇怪的方式相处着。奥利维想尽办法制造和弗兰西斯独处的机会,试图从他口中问出事件的真相,而弗朗西斯却怎么也不愿意提及。直到最后弗兰西斯想要奥利维担当自己的监护人,事情才有了转机。奥利维以监护人必须了解更多的信息为由,得知了真相:弗朗西斯想要偷车上的音响,却被车后座上的奥利维的儿子抓住了,他害怕再次被抓回劳教所,想要赶紧逃跑,却失手将奥利维的儿子勒死。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冷血的杀人事件,结果却是这样。被判了五年刑期的弗朗西斯,即便已经出狱,还经常依靠安眠药入睡; 他谨小慎微,不敢对人敞开心扉,唯一能够信赖的人,反而是奥利维。

    得知了真相的奥利维,反而手足无措,毫无征兆地向弗朗斯西揭示了自己的身份……

    影片关注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呈现的极端环境下的人物关系——死者的父亲和杀人犯成为师徒。典型的戏剧强冲突设置,按照通常的逻辑,这个故事肯定会变成一条热门的凶杀新闻。可在本片当中,达内兄弟却反其道而行之,热问题冷处理,不但提前浇灭了"引线",还故意让"炸弹"延时,到了最后干脆让它变成有烟无火的"哑弹"。

    影片中,奥利维一直没能走出过去的阴影,他之所以近乎偏执地想要了解真相,也是因此这一点。得知真相的他,突然发现自己根本对眼前这个可怜的少年恨不起来,反而得到了释然。

    达内兄弟深谙"静水深流"之道,在他们的镜头下,故事缓缓展开,愣是让两个不共戴天的仇人,在平静的日常里完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和各自的心灵救赎。这样的手笔,宛如意境取胜的中国山水画一般令人惊叹。

    达内兄弟专题第1篇,总第001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人之子》:如何与害死自己儿子的凶手相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d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