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学习,赶不上刘主席。学习时提升认知,提升能力的基石。该如何学习,大量的阅读吗?那么是如何阅读学习的呐?有没有引以为傲的值得推广的经验?
自我评价,我是一个不容易聚焦的人,比如大四准备考研时,《高数》别人都读了几遍,把习题真题都做了几遍了。而我连一遍都没读完,开始准备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效率比较低,没有激励。看了段时间就像犒劳下自己,但是真不知道有什么能犒劳的,回到宿舍打cs消耗剩余的精力。有时候不想看书了或者自控力差了就看起新版的三国演义。现在想想真是分不清主次,学习效率低下。
在读《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时,作者不仅是在方法论上做出了介绍,更重要的是他的实践和收获。
下面通过 目标设定;整体性学习;信息的获取;拓展学习和应用几个方案进行拆书。
学习上的投资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益处,前提是你能真正应用那些花时间学来的知识。如果只学知识没有实际应用,就是在浪费生命。除非把学习需要做的具体活动列出来,否则你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所谓的“学习”表象上,而不是真正学会了什么。
最近这段时间,和几个同事聊天,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心里有些焦躁,甚至昨天失眠,拿起纸和笔来分析自己要学什么,以及该如何学。见贤思齐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是什么好的都要学,人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和精力。《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是一种态度,更包含了很多方法,比如关注圈和影响圈,当下的自己就太关注关注圈了,这样只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小。明确学习目标,知道学习知识是要如何应用的,然后针对性的去学习,这也是“以终为始”的原则体现。首先明确目标,然后找到对应的关键实践或节点,而不是盲目而又简单的与书中知识打个照面。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 获取
- 理解
- 拓展
- 纠错
- 应用
结构化思维或者成为系统性思维对于修炼内功十分有用。有条理有逻辑有方法有的放矢。获取——信息的获取是是后续的基础,信息的获取有三个衡量指标 简化、容量和速度。简化就是提起关键词,关键句或者说核心思想,很多书厚厚的几百页,但其核心可以浓缩到一页纸或者一张导图。容量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上,大量阅读有需要速度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下如何速度
阅读时尽可能找出真正需要的信息。
然后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知道的越多理解的越深。一年读100本书总比一年读两三本书知道的多。
在阅读时,你的眼睛不会总是停留在书上的某一个地方,眼睛会不断的运动,这会降低阅读速度使用手指让眼睛停留在你要阅读的地方。
指读法的好处在于通过调整手指移动的速度来控制阅读的速度。快速阅读是一个工具,不仅仅是阅读得快这么简单,有时候你需要降低阅读速度以仔细揣摩重点内容,有时候你需要略过不重要的内容。
信息获取后对信息的拓展和应用 是高效学习的最重要的点。用作者的话来说,拓展就是提高灵活性,从深度、纵向、横向上对知识信息进行拓展,拓展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每个知识都是一个信息孤岛,通过拓展把他们联结起来,形成高速公路。
大多数人到了理解阶段就止步不前了,而聪明的人知道要超越它。整体性学习真正开始的阶段时拓展。
应用的能力也是很关键,只读而没有应用实践,很可能成为书呆子或者马谡。俗话说,将军都是打出来的。没有战场的刀光剑影,你死我活是打不出来铁的军队的。
比如最近一周在学习的jvm,热修复和插件化原理,python,grovvy虽然看了不少,但是真正落地应用却屈指可数。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提高效率还是在浪费时间。回到开篇提到的自己对比同事,发现自己不足的焦虑这件事。不要盲目投医没有重点。就像辉哥在“焦虑要趁早”中提到的面对和解决焦虑三个原则,承认现状,接纳自己;停止向外对比,开始向内挖掘;给改变创造时间。想让同事把自己不会的知识和技能传输给自己,想快速学习斯科特杨的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思想,是不可能的,找到正确的路,给自己些耐心,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高效学习的道路上,目标和重点就在那里,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呐,把握自己能把握的,给时间以文明,给自己以时间。2020年还有100天呐,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