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继续阅读杨国荣教授《成己与成物》的导论部分。本次读书笔记的主题继续讨论“成己”与“成物”的关系。小澡哥做读书笔记如下:
1. 就现实过程而言,成己与成物并非仅仅涉及作为个人的自我与作为对象的世界。自我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在并相互交往,这种共在和交往同样构成了人的存在处境。与此相联系,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并非彼此分离。一方面自我的成就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另一方面在成就自我的同时,应当承认与尊重他人自我成就的权利与意愿,并进而“成人之美”。这就是儒家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从成物的过程看,对世界的作用不仅包括社会的变革,而且总是越出个体之域,展开为一个基于人我互动、群己统一的历史过程。正如《中庸》指出的那样:“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这里,成就世界(赞天地之化育)便表现出由己而及人的过程。
3. 成物并非仅仅体现于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物的关系之后,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换言之,无论是成己还是成物,都同时关联着广义的承认并涉及主体间的互动。
4. 作为人的基本存在处境,成己与成物展开于不同的方向。以世界的认识与变革为内容,成物表现为从人走向对象的过程。相对于成己的自我指向性,成物的上述趋势无疑呈现出某种外在性的特点,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主义中,以上特点一再被突出。与之相异,以成就自我为价值理想,成己的过程往往容易导向关注个体生存、沉浸于内在的精神追求。
5. 就其现实性而言,成己与成物并非彼此分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变,离不开自身存在意境的提升。同样,自我的成就,也无法限定于狭隘的生存过程或精神之域,惟有在认识与变革世界的过程中,成己才可能获得具体而丰富的内涵,即“合外内之道”。
6. 以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变革世界与变革自己为具体的历史内容,成己与成物的过程同时表现为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无论是世界的敞开和自我的体认,抑或世界的变革和自我的成就,都内在地指向意义的呈现和意义世界的生成。
7. 人既追问世界的意义,也追问自身之“在”的意义;既以观念的形式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意义,又通过实践过程赋予世界以多方面的意义,就此而言,似乎可以将人视为以意义为指向的存在。人对存在的追问,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不仅仅体现于语义或语言哲学的层面,而且具体地展开于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等领域。
8. 本然的存在不涉及意义的问题,意义的发生与人的存在过程无法分离:在人的知、行领域之外,对象仅仅是本体论上的“有”或“在”,这种“有”或“在”,尚未呈现具体的“意义”。唯有在成己与成物的历史展开中,本然之物才逐渐进入人的知、行之域,成为人认识与变革的对象,并由此呈现事实、价值等不同方面的意义。通过广义的知与行,人不断化本然之物为人化实在,后者在改变对象世界的同时,又推动着世界走向意义之域。
9. 与之相联系的是成就自我:以自身潜能的发展和自我的实现为形式,人既追问和领悟存在的意义,也赋予自身之“在”以内在的意义。正如成物的过程将世界引入意义之域一样,成己的过程也使人自身成为意义的存在。
10. 成己与成物既敞开了世界,又在世界之上打上人的各种印记:意义的生成以成己与成物为现实之源,成己与成物的历史过程则指向不同的意义之域或意义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