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死后,在大一统之前,孔子并没有太多的名号。王朝一统之后,孔子开始阔起来了。鲁哀公悼念孔子,称呼孔子为“尼父”,这是一种敬称,跟“毛爷爷、邓爷爷”是一个意思。
孔子死后的造圣运动2战国时期,孔子始终是一位普通的学者形象,当时的读书人称呼他为“仲尼”,这是读书人之间互相称呼表字以表示尊重。“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在秦代,打天下靠兵家,治天下靠法家。秦始皇本人是很厌恶儒生的,从置酒咸阳宫和山东祭祀泰山两个事可以看出。
西汉初年,刘邦更是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使唤。西汉末年,汉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长孙孔霸为褒成君,食邑八百户祀孔子。他儿子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东汉和帝,封孔子为“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官宣孔子为“圣人”。北周静帝,封孔子为“邹国公”。隋文帝,封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朝高祖,认老子为祖先,给孔子留了“先师”的名号。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九年后又封为“宣父”。高宗李治,封孔子为“太师”。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真宗朝时,先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封为“至圣文宣王”。西夏积极学习汉文化,也跟着封孔子为“文宣帝”。
元朝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世宗,认为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封为“至圣先师”。清朝世祖,先是恢复了元代的分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觉得不大妥当,改回了明代的“至圣先师”。
从这些对孔子的追封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人当政者对孔子的追封,还考虑名实关系;而异族入华夏后,迫切要被汉人认可,对孔子的追封几乎是不考虑实际历史贡献的。
孔子的名号越来越长,地位越来越高。而历史中的孔子,他就是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依照他的历史贡献,“圣”“王”“公”“侯”“帝”等都是名不副实的,唯独能担当起的,只有一个“师”字。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
历来对孔子的尊奉,都是出于统治需要,是意识形态的孔子,是人造的孔子。秦始皇想要进行学术大一统,结果失败了,闹出焚书坑儒的事件来,被后世儒生骂惨了。汉代之后逐渐尊奉儒术,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兴学术,而是为了统一思想。
历朝历代,孔子成了为皇权思想把门的人了,这是一个虚伪的孔子,一个假的孔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设”。学孔子是学真实的孔子,还是学习封建统治者编造出来的圣王孔子?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