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笔记(二)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1:33 被阅读0次

    1)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学者们曾担忧正规的教育环境一直侧重于选拔人才,而非培养人才(参见,Bloom, 1964) 如果关于有效教学实践的新观念早就付诸实施的话,许多学习有困难的人可能会获得成功。

    【解读】事实上,我们现行的教育环境还是以选拨人才为主,只是我们的选拔人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识,那就是名校。各个学校还是会以本校某学生考上了哪个名校沾沾自喜,高中这样宣传,初中这样宣传,甚至这个学生曾经就读过的幼儿园也会宣传,各位家长眼睛里首先看到的也是一些985、211大学。我非常理解那天晚上钱志龙博士的眼泪,因为我们口口声声说是在培养人,到了某一阶段,还是会用一个分数来判断你培养的优与劣。也因为这样的教育环境,那些厌学,甚至是极度厌学、仇恨学校和老师的人也就被培养出来了,这不是教育的目的。

    2)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来驱使(例如,Thorndike, 1913; Skinner, 1950)

    【解读】一直以来,不提倡将课堂评价做到极致。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被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再赋予一定的分值。当后来,发现在某些学生身上用这一招,还挺管用的时候,我也就加入了“量化评价”的队伍里。当然,我们都希望每一个学习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需要,是自身觉察和醒悟的需要。行为主义者的这个研究,在一定的群体里存在。所以需要辩证看待一个研究成果。

    3)同时,学生常常很少有机会去理解或搞懂主题,因为许多课程总是强调记忆,而不是理解。教科书充满了要求学生记住的事实,大多数的测验也只是评估学生记忆事实的能力而已。

    【解读】这是理解性学习里的一段话。从我所处的地方来看,课程以记忆为主的比例有所下降。就拿数学来说,考试题目大多以理解创新为主,当然,一些基本的知识公式原理还是会以记忆为主,拿来即用,节省时间。

    但是,考题本身会增加学生对一些过程性的理解与表达,比如我们的数学里有:圆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的面积比是2:3等。这都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并且,据说考试题目上纯计算也会越来越少。还有,我们的数学卷会有一个A卷和B卷。A卷是基础的,B卷带些拓展性质,纯粹的记忆性知识少之又少,而是一些变式题。又特别是判断题,我们不会只让学生打个对错,而是要写出理由。

    (1) 4.123123…一定比4.123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1.4÷1.5,除到商是1.4时,余数是4,这个4表示4个1。(    ) ________________

    (3)超市0.9千克菜油要45元,45÷0.9表示0.1千克菜油的价钱。(  )_______________

    (4)8.09÷0.01<8.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呢?则会进行阅读分析,写作也更开放,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要用到学生的理解力,并非以记忆为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vu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