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是周二进行的。考前,我做得最多的是给姝儿减压,忽略一切复习要求,不额外增加任务,周末带着她吃喝玩乐、聊天逛街。尽可能消除所有来自学校的考试压力,以及入学摸底23分造成的彷徨与紧张。
今日公布分数,如我预想,尽管没有和以前一样进入班级前三四名。但在中止体制教育三年后、六年级学科学习确有落下的今天,数学107(满分120)、英语99(满分100)、语文85(满分120),班级排名15,非常好了。
关键在于,这是不刷题、不参加补习班、没有在学科学习上额外花费过哪怕一分钱的成果,性价比极高。我坚持了自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不监督、不检查、不签字政策。周末时间一如从前,用作探访这座城市,寻找好玩的人与事、地与物。

值得骄傲吗?
是,也不是!
这是女儿的劳动成果,见证了她从高度自由的体制外教育回到体制学校这段艰难时光,见证了她的挣扎与努力——无论是学科学习,还是规则适应。
只是,这分数同样证明了考试分数的确代表不了什么。三科中,除开对她而言极简单的英语,数学107,换成百分制,近九十,中学数学成绩上90分,绝对算中上;语文85,换成百分制,刚过70,肯定算不上好。
但是,事实上,数学才是她的薄弱项,而非分数最低的语文。

语文是什么?
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的:語文,包括語和文,即口頭語和書面語。中國大陸學校的漢民族語文科目通常被稱為語文。日常生活中,語跟文兩字並無嚴格指口頭語及書面語而混用之,如英語說明書,中文報導等。
这中间的“语文”不是“语文学”,汉语的語文學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对于非汉语语言专业的普通人来说,“语文学”所包含的东西实在无甚实际用处,无需掌握。
所以,我一直坚持,对于普通人(包括学生和成人),语文好不好的评价标准是能不能准确地、熟练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如果还可以更进一步,则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清楚事实和价值,能够对事件、对价值判断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与辩驳。当然,语文的那些拓展价值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
故此,我以为,语文能力在于阅读和写作,在于有没有能力清楚明白、富有逻辑地进行公众表达,说清楚自己想说的;而非能不能猜中命题人的想法,写不写得出作者在想什么——实际仍然是命题人以为的作者所想。不懂得猜,考低分,并不影响实际语文能力。
我还以为,语文能力也不在于拼音的正确率,到底不是音韵学。拼音作为一种工具,作用和英语的英标相同,会用就行了。到初中,甚至中考、高考都还要拿拼音、注音中的细枝末节来折腾学生,实在荒唐。
从这个角度讲,姝儿的语文能力一定高于百分制下的七十,也一定不比数学能力差。
而数学,最重要的也绝不是考试分数高不高,而是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性、基础概念的掌握,这一点,姝儿实在弱。
我们体制学校的数学是当作语文在教,完全没有概念的解构与剖析。好一些的老师会讲讲定理、公式,代入数学符号让孩子们学学推演,摸索摸索规律。孩子们是通过背公式背会、刷题刷熟练,进而学会做题、学会考试的。我甚至还知道,有老师让学生如同背语文课文那样背数学题以应付考试。这样的数学学习本质上不过是在学如何做题,而非学数学;考的是记忆力,而非思维能力。
开学以来,姝儿的数学学得并不容易。逃离体制学校三年的她当然不太会刷题,又因某段时间的自我放纵,连基本的练习都做得极少,更谈不上概念的掌握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增进。既无概念基础,又无刷题能力,所以才会在入学摸底考试中考了个23分。
是曾经的优等生的骄傲与要强,对当下自己的不满,甚至还包括“差等生”的屈辱感让她逼着自己学、一点点攻克难关。一个月下来,考试分数看得过眼了;从23跃到107,似乎也值得骄傲了,但是,真实的数学能力呢?并无多少进步。
昨晚,姝儿写作业不懂请教诗峰,诗峰给到她点拨,一个问题想明白后激动得手舞足蹈,在房间里又叫又跳,兴奋莫名,我自其中看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诗峰今日同我讲到:姝儿的理解力跟同龄人比没有什么差别,但数学基本概念这一块很弱,之前的练习也少,感性认识不足。
所以,这107分能够呈现孩子的数学能力吗?不过是呈现她一时的考试能力罢了,离真实的数学能力,差得远了去了!
85分能够反映她的语文能力吗?当然也不能!
那么,分数的意义在哪里呢?
于这一段经历,不过是证明了我时常坚持的这样一个看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当孩子愿意学,有向上的意愿,学习真的无需父母的耳提面命,唠叨监督,甚至于逼迫强制。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对话、建构环境、创设机会,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找到方向、竖立目标,他们自会向着最好的他们飞奔而去。
再说分数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
对于姝儿来讲,分数能够帮助她找回一些信心,还有尊严,尽管我个人并不看好来如此得来的自信与尊严。但同时,过度追求分数导致时间与精力严重消耗,玩耍时间、阅读时间、思考时间所剩无几。从这个角度讲,所得与所失严重不成正比,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对于要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分数的确重要,无法忽略。
只是,高考并不在我的价值排序里。从有了姝儿的那一刻起,作为母亲,我就把高考排除在她的人生之外。当然,未来她若想参加高考,我会尊重她的选择。
十多年前的高校就已坠落,更不用说十多年后的今天,政治越发理直气壮地染指教育,高校越发沉沦,大批优秀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讲台;轮到女儿高考的六年后,教育会变好吗?我很悲观,不抱希望。

姝儿今晚同我说:“如果留在国内,参加高考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当然,看上去路的确是更宽一些。但是,还有六年时间,如果你把目标设为高考,这六年的学习完全向着高考而去,想想看,这样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你能接受吗?”
姝儿默然摇头。
“想想你的英语,为什么能够轻松拿高分?”
“太简单了,我小学四年级参加剑桥的考试都比这个难多了。”
“也就是说,当你的能力远远超过课本要求时,无论怎么考,无论超纲不超纲、偏题不偏题,都难不倒你,对不对?”
“嗯!”
“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设置为超越学校、超越考试。当你的整体能力上升到能够俯视课本时,考试并不那么困难,学习的过程不会那么枯燥,视野也不会那么狭窄。临到头,最多用半年一年的时间刷刷题、练练考试题型与技巧就好了,如果你真要参加高考。”
话虽如此,我心里知道,事情未必能有那么轻松。这种方法对于英语、数学来讲或者可行。但对于那些文章作者自己都答不出来、考不正确的试题占不少篇幅的语文试卷,又要如何超越?那需要的不仅是超越语文学习本身,还要懂得揣摩出题人的意思,这样的教育早已远离教育的真谛。我自己不愿学不屑学,也不希望女儿学。
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最糟糕的莫过于人文社科类科目。中小学阶段,语文、政治(也叫思想品德、法制与道德)、历史三科被政治异化最严重,教材的问题最多,许多知识根本不能称之为知识,胡编乱造、逻辑混乱,不客气地说,甚至是反教育的。这不是某位老师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个体无力改变。
曾经读宋石男的文章:考试成绩重要还是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求知的兴趣,能够渐渐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更重要?这是一个价值排序的问题。应试教育没那么重要,甚至是反人类的。人生的道路漫长和多元,天赋与兴趣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终将带领一个人走上美好之路。
考试和独立思考能力矛盾吗?于当下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矛盾的。如果你想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坚持人格和学术的独立性,敢于表达,一定无法获得高分,甚至还会给自己惹麻烦——特指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
这也是我一再和孩子探讨分数的意义与价值的原因,我不希望她为了分数阉割自己,不希望她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我希望她最终成长为有能力保有人格尊严、敢于坚持、敢于表达的人,我希望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鼓励她自由写作,反对为了考试学习套路写作。我对古文、修辞等知识的学习保有尊重。但是,对于避免不了会异化和固化思维、有损深度思考能力的作文套路、中心思想问答套路,则是不支持,拒绝。分数、高考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重要,起码绝不会重要过个体的独立性与做人的尊严。
想明白这一点,我就敢于放弃高考、忽略分数、漠视应试,放手让她体验完全不同于平常的体制外教育。
尽管最后仍然因为种种原因重返体制学校,但三年自由空间的滋养,已然受益无穷。她已不再畏惧权威,敢于保有自己的想法,即使面对怒气冲冲的老师,也能够平等地自我表达。
至于未来,没有所谓必须的路,仍然只能在不断地探讨、思考、学习过程中陪伴她、倾听她,尊重她的选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