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报告

作者: 林叶A | 来源:发表于2018-02-26 08:06 被阅读528次

    ①作者信息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

    吴承恩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吴承恩的主要作品有《西游记》、《禹鼎记》、《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等,除了《西游记》留存外,其他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②创作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大,搜奇猎怪的嗜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最终历时7年,终于完成。

    ③内容大意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④人物分析

    &唐僧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僧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僧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读过作品的人,却对这个人物多少都有些讨厌。说起来还真是不少。他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许多缺点。一是胆小懦弱。作品里每逢写到师徒一行走到穷山恶水时,总写会写“那长老大惊失色”或“流下泪来”,已以套语。连猪八戒都曾说过他是“老大不济事”。二是无情无义,有时甚至显得很自私。孙悟空为了他可谓是舍生忘死,但他对孙悟空却是动不动就念紧箍咒,甚至把头箍弄得像个葫芦还不肯罢休。有次孙悟空对观音菩萨说:“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那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孽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断一片善缘。”还曾当面埋怨师父道:“师父你老人家太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就倒叫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却也是为你。”可谓切中要害。三是人妖颠倒,是非不明。他特别轻信,多次上了妖精的当,但仍是执迷不悟。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昏庸糊涂。在三个徒弟中,他最能靠得住的就是孙悟空,但他最不喜欢的还是孙悟空。就事业心来说,猪八戒最差,动不动就建议散摊分行李,但由于他嘴甜,爱打小报告翻是非,结果最赢得他的宠爱。的确,唐僧善良,单纯,可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无私奉献.这一切都显现出唐僧是正人君子,是好人.可是他也是一个十足的大坏蛋. 唐僧人云亦云,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待悟空,疑心病也重. 猪八戒嫉妒悟空智勇双全,犹如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在悟空面前卑躬屈膝,在唐僧面前则开始说闲话,而人云亦云的师傅也总是听信谗言.对忠心耿耿的悟空冷冷淡淡,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简直是相敬如冰,根本就不像师徒俩,反倒像奴隶和奴隶主啦. 孙悟空为了救唐僧于水深火热之中,将化身为人的妖精打死,反而被唐僧骂得狗血淋头. 每当悟空用火眼金睛看穿妖怪时,唐僧又总是以为是悟空为掩饰自己的错误而变的幻象,对悟空无法百分百信任,疑心病重得可怕.连自己的爱徒都不相信,岂不是万分凄凉么? 而孙悟空仍在不断为唐僧着想,却总招来一顿训斥.这无疑在悟空原本受创的伤口上撒盐巴,造成了外表坚强不在意,内心却异常脆弱的悟空心灵上的伤痛,使他内心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大家都认为唐僧善良,我却认为他狠毒.从来不顾虑别人的感受,只是一昧的以自己为中心,肆意伤害别人.多么自私的人呐,简直是披着羊皮的狼,受着别人的赞颂,在不为人知(自己也不清楚)的情况下,从骨子里坏透了.小肚鸡肠,钻牛角尖!目中无人,举头向天,自视为救世主,却打着救世主”的名号伤害在别人眼中调皮捣蛋,实则乖巧聪颖的悟空.坏蛋,大坏蛋. 别人只注意着唐僧如何为了大唐人民,为了取得经书造福人类的艰苦,却忽略了,在一路上一直帮助唐僧的徒弟们的丰功伟绩.成功取得经书后,得名的只有东土大唐的圣僧,那几位被遗忘的徒儿们呢? 总之,,在我眼里,心中,唐僧是一个坏人就对了!

    再者茫茫人海,观音大士的眼力,非同寻常。她选出了,一个名垂青史,无人不晓的唐三藏! 此人眉清目秀,传说吃了他的肉能长生不老,因此取经路上磨难重重,幸有悟空、八戒、沙僧护送,才能幸免于难。唐僧有一颗慈悲之心,容天下万物,世间苍生。小到蚂蚁、跳蚤,大到猛兽、妖魔,他也因此错怪徒弟好多次。 唐僧能严格遵守出家人的四大戒,无论是在“女儿国”,还是在“天竺国”,他始终刚正不阿,不被诱惑。多少次,那有力的目光;多少次,那正义的言辞;多少次,那坚贞的心灵!促使他在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他的执著,我惊叹…… 一个东土大唐的和尚,没见过世面,毕竟显得单纯些,他不知道,那路之险,山之高,水之深,人心之丑恶。对待一切妖怪,他都是友善的,然而这种友善,却换来一声声辱骂,一丝丝奸诈。我不禁为他感到可怜,他似乎还不知道该怎样衡量好人与坏人。唐僧是个十分老实的人,嘴边常挂着“出家人不打狂语”,纯洁的眼里写满了真诚。 唐僧的行为有时真让我恼火不已。在三打白骨精时,他黑白不分,愚昧至极,使他大徒弟孙悟空离他而去。事后,他又后悔不已,幸而悟空念及他们的师徒之情。那取经路上,如果没有徒弟们,他能有多少次被妖怪捉去 他善恶不分,脾气倔强,宁可听信妖怪谗言,也不听徒弟只言片语。他的脑子是短路了吗?为何就那么执迷不悟!为此,他错过了多少次良机,献出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唐僧哪!你的迂腐,你的愚昧,我真感到奇怪! 佛陀的祝福,使他逐渐坚强,始终他的心里都想着仙人们,那般坚持不懈,似如今的追星族,只是没有那么疯狂罢了! 唐僧的好,唐僧的坏,都需要我们去探寻,去辨别。 我看唐僧,看那不一般的他! 《西游记》有三个版本,第一是原著版,第二是电视剧版,第三是电影版,原著里唐僧是一个外表懦弱的人,电视剧里唐僧是一个满腹经论的谦谦美男但是否不辩,电影里也就是《大话西游》里,唐僧是个费话连篇的配角。无论哪个版本,都未能全面解释唐朝高僧的真正形象。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我认为他是第一个杀唐僧的人。唐僧身上,汇聚儒、道、佛三家思想境界,幻化出神仙、凡人和鬼妖的三种不同世界。至大、至高、至远,是集聚传统文化精髓于唐僧一身的最好概括。唐僧的儒雅博学和接人待物,无不吸收于儒家文化,唐僧骨子里有刚毅木讷的君子作风。唐僧身上的道风淳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唐僧身上的佛法高深,虔心修炼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因为高僧的博深藏于内,所以在外表上他要表现出与世不入的反常态度,甚至出现软弱谦诺的表象。小说和影视作品只是通俗文化的典型,所以擅长运用常人能够接受的方式,片面扩大了高僧的无能表象,忽视了其内在的修行,这也是世俗对高雅一种敬畏的表现。 影视作品里刻画的唐僧无能,却做了师傅,凡体肉身,却有制伏孙行者的秘语,这也说明,真正有力量的不是壮士,而是控制壮士的法力。高僧的修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制服整个世界。唐僧也有凡情,四个人物中,只有唐僧的故事里有父母、有身世,所以唐僧有情,影视作品里唐僧无情,尤其是对女人无情,这只是他修行的功力,八戒法力不够,修行不够,所以见了女人就腿软,悟空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本该无情,但是三打白骨精之后,悟空泪撒空谷,也让我们感动悟空仁义之师的有情一面,换言之,是修行不够,功力不够。唯有唐僧虽然出身凡胎,起点较低,但是潜心修炼,最后达到了大智慧,大摆脱,达到无我的佛法境界 。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唐僧在我眼里是个多面体,说他好也好,说他坏也坏,无法片面的去评价他,也许这就是名著所在之精华。

    &孙悟空

    首先是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决决心。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他在菩提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云的高超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龙王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小飞虫到敌人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或钻进妖魔肚皮,或变成妖魔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或捣毁他们的巢穴。他总是无往而不胜。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猪八戒

    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时代意义。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卖行李、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

    猪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就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重要联系(其实这与悟空的‘督促’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还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终于修成正果。

    随着明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新生的市民阶层继宋、元之后进一步壮大,并在社会中开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已经衰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强大,整个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明朝新兴市民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进步与保守两种因素。猪八戒形象在明朝的市民阶层中具有普遍性,是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代表着农民阶层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层人民形象。

    &沙僧

    在取经集团中最不为人们注意的形象就是沙僧。但沙僧身上既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奴性这一国民劣根性,是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

    在西天取经队伍中,沙僧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默默少言,不发牢骚,服从安排,听命师尊兄长,不计名利,美色不能动其心,妖魔未能乱其志。沙僧在小说中露脸的机会不多,这和他谨小慎微,绝不妄加评断的性格有关,也比较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的道德标准,因而近来的有些学者将其纳入“君子”这一范畴,认为“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有的一切高尚德行”,是“《西游记》中君子形象的代表”。

    沙僧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降妖杖,武艺高强,不畏强敌,懂得地煞十八般变化。经南海观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沙僧是“苦行僧的典型”,在取经集团中“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但他“并不能说是一个积极而成功的调和者与凝聚者”,“取经人发生异议时,他经常保持缄默”,“也并非一味依顺附和,了无个性,有时他也会适度地批判是非、表示意见”。他“循规蹈矩,一本正经”;他“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他“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他“关键时刻不失义骨侠肠”。他“性格内向的”,是“更接近社会现实的”人物,是“一个安份守己的和尚”,他是个“唯法是求”、“唯师是尊”、“唯和是贵”、“唯正是尚”的“苦行僧”,他有强烈的自觉的“赎罪”意识。他驯顺服从,明哲保身。他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他、秉性善良。他世故但不圆滑。虽然沙僧的个性不突出,从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印象深刻。《西游记》能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中沙僧形象塑造的成功,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西游记》中,作者的确是有意把孙悟空和沙僧作为一对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塑造的。孙悟空从不将大闹天宫看成什么难以饶恕的罪过,动不动便神采飞扬地宣扬自己大闹天宫的英雄壮举;沙僧却有着自觉的赎罪意识。孙悟空傲视一切权威,对玉皇大帝、普天神祇乃至于如来佛祖,都表现出最大的不恭,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沙僧则对一切权威均表现出最大的驯顺。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斗”为人生最大的乐趣,以斗士的潇洒直面惨淡的人生;沙僧却以和为贵,缺乏最起码的抗争精神。孙悟空身为取经僧,却是个“闯祸的刺头儿”,一路上“专寻人的不是”,把那“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古训遗忘得一干二净;沙僧则明哲保身,不干己事不开口……。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借助悟空形象,作者重塑了一种富有抗争与进取精神的全新的理想人格,又借助沙僧形象,对国民性格中的奴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总之,沙僧形象既体现了奴隶文化的本质特征,又代表了农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基本性格特征。他的善良老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都表现为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进行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这些“美德”,又都和他的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驯顺服从、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而奴性又是妨碍我们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大敌,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大敌。因此,表现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与强健的个性和富于抗争与进取的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诉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焕发出真正的光辉。

    ⑤感悟心得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这本书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下,隐藏着作者对深刻的社会问题的抨击。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生活糜烂,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个社会的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西游记》是作者的思想与现实撞击而成的产物。孙悟空无疑是《西游记》中真正的英雄主角,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精华。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人都喜欢的理想化英雄人物,更让我们看到了明代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生活和一些商业人士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先进思潮。

    在《西游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不仅仅武功盖世,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我最敬佩的还是他知恩图报,宽宏超多的高尚品质了。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想孙悟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五百年前他大闹天空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下,唐三藏只是撕去了符咒,让孙悟空重获自由罢了。就这点微不足道的恩情,他竟用自我的一生来回报。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他斩妖除魔,明察秋毫,为了唐僧有时竟舍命相救,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而我呢?整天在家“呼风唤雨”,爸妈给我的恩情,我又是怎样回报的呢?有时爸妈稍微批评我几句,我就生气顶嘴,和孙悟空比起来差太远了。想到这我就惭愧的低下了头,同时对孙悟空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敬佩不已,我暗暗发誓要向他学习!

    孙悟空知恩图报的精神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宽宏超多的精神更是至高无尚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多次为师父排忧解难,唐僧却毫不领情,直说孙悟空无故伤人性命,多次把他逐出师门,但孙悟空不计前嫌,一次次宽容师父,定要坚守在师父身边。就拿“三打白骨精”那回来讲吧。白骨精三次化作人形来迷惑唐僧,唐僧是肉眼凡胎,不知她是妖精。对于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不禁勃然大怒:“你这泼猴,多次伤人性命,既然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今后我不再是你师父,你也不再是我的徒儿,你走吧!”说完,便头也不回德上马离开了。孙悟空被逼无奈,虽然回了花果山,但他没有因此怨恨唐僧,当他听到师父有难之时,毅然挺身而出,把“快下锅”的师父救了上来,这才化险为夷。孙悟空可真是宽宏超多啊!再想想自我,小肚鸡肠,一点也不能包容别人,稍有不慎就对他人指手画脚或生气离开。记得小时候前排的同学向我借块橡皮用用,我犹豫再三才把刚买的新橡皮递给他。谁知他没有接稳,橡皮掉在地上弄脏了。我大发雷霆,对他又吼又叫,还小题大作的叫他赔。此刻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为了一块小小橡皮就断送了我们的友谊,真是太不就应了!这让我明白了人要有一颗感恩宽容的心,学会感恩一切,包容一切。如果人人都是如此,世界便会永久和平完美。

    《西游记》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地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说来,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神威的统治下,都隐藏着丑恶,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明王朝统治的腐败,。但是,在这种状况下,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悟空!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对于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但是有时也有些任性,作者再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进行比较,更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使我们想到当时的朝政是怎样的,朝政中当官的又是怎样的。其实,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往往与天上的神仙大佛有必须的关系,有一些妖怪就仗着自《西游记》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地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说来,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神威的统治下,都隐藏着丑恶,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明王朝统治的腐败,。但是,在这种状况下,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悟空!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对于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但是有时也有些任性,作者再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进行比较,更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使我们想到当时的朝政是怎样的,朝政中当官的又是怎样的。其实,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往往与天上的神仙大佛有必须的关系,有一些妖怪就仗着自我与天上某某神仙有一定的关系,然后就拿了天上某某宝物就在人间为非作歹!还有,有关系的妖怪都回到天庭了,没有关系的妖怪都被打死了。我想这些人间的官员也但是如此吧,借自我身后有大人物给自我撑腰,就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以及社会经济不景气。

    还有对于这些妖怪,我觉得之所以吃不到唐僧,是有一个主要原因的。每次他们抓到唐僧的时候,都是要等等谁来一起吃,要邀请某某,太讲义气了,这就反映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面对有些事情上面不能一味的等等等,不能太讲义气,要自己先做了。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吃不到妖怪是因为他们每次抓到唐僧都要按一定的流程,一定要先烧水,然后再蒸,还得聚会庆祝,几乎每一个妖怪抓到了唐僧都是要进行这些流程,所以他们吃不到唐僧肉。这就告诉我们,面对一些事情,我们不能循规蹈矩,要适时的突破传统,不能一味的跟风,要做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不然你一生都吃不到唐僧肉,到嘴的鸭子都会飞了。

    虽然如此,但唐僧师徒四人在途中对那些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时的不所畏惧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由于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最后如愿以偿,取得了真经。我想,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下,可不能像猪八戒有时那样喊散伙,只要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虽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磨难,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得到锻炼,所以,必须要勇往直前!

    《西游记》给我的感想有太多太多,甚至又联想到了许多,它被评为四大名着之一,可谓是当之无愧啊!《西游记》,这颗在历史上耀眼灿烂的明珠,正闪烁着那金色的光!我觉得这个故事十分好看,比其他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都要好看,因为这比三国演义要刺激,比红楼梦要精彩所以我很喜欢。联系我们实际想想其实生活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比如说坏人像妖怪一样,警察像孙悟空,我们像唐僧一样需要别人的保护。《西游记》让我懂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比如说:那些妖怪很坏想长生不老要抓住唐僧,但是最后还是恶有恶报,被孙悟空打死了,这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做人就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如果做坏人总有一天会被警察捉住,不是坐牢就是枪毙。

    《西游记》让我深深的明白:成功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字眼啊!想要成功,那必须得持之以恒。这个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他们四人都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取得真经。孙悟空武艺超群,猪八戒能挺身而出,沙僧忠孝两全,他们三人齐头并进,一齐护送师傅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他们开始了这一段艰难而又艰辛的旅程。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经过了无数的艰难,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尝尽了酸甜苦辣,最后取得真经。这其中的苦与累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它们,是因为有一种坚强、勇敢、不服输的精神在支持着他们。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能够放下齐天大圣,猪八戒能放下天蓬元帅,沙河尚能够放下河神,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了。故事中的唐僧永远唠唠叨叨,吩咐徒儿做这做那,但自我却很懦弱、迂腐,最大缺点是心肠软,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会因人妖不分而把孙悟空赶走。而且动不动就纷纷落泪,魂飞魄散,骑马坐不稳翻个跟斗跌下马鞍。但是他却有坚强的意志,不为财色所迷惑,不为死亡而征服,在徒儿的帮忙下最终取得真经。成功者身上所具备的那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想,有付出就必须有成就,有付出就必须会有回报,有付出就必须能收获期望与美丽。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西游记中的那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并非全是玄虚离奇的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我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了成功唐僧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是他们互相帮忙,取长补短,才得以成功这又让我懂得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务必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的道理。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一样的情绪。它在四大名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搞笑。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一样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上称王。能够说已经到达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能够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在历经时光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而莫言曾经说过:请把西游记倒过来看,那样更精彩,其实那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如来派师徒四人带上八部天书和小白龙去东土大唐传教,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打来打去发现他们都是有后台的,无论怎么作恶都不受惩罚。花果山的山顶化作了一块石戒和沙僧觉得太黑暗了,无奈一个躲进了高老庄,一个钻进了流沙河,只有悟空坚持正义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师傅东去传教。结果天庭对悟空实在忍无可忍就和如来达成协议——我们可以保证唐三藏平安到长安,不过你得把孙悟空这个刺儿头给办了,如来同意了,在一翻阴谋之下,白龙重伤坠入山涧,悟空败了,被压在了五指山下。唐三藏却抛弃了孙悟空,孤身来到长安,在长安传完教,被封为御弟,享受完荣华富贵,寿终正寝。就这样过了五百年,悟空终于从五指山下逃了出来,一声不吭,把天庭搅了个天翻地覆,天庭被逼无奈许诺让猪八戒化为人身,封为天蓬元帅 ,沙和尚封为卷帘大将,只要他们能够杀掉孙悟空。最后的最后,因为兄弟相残而心灰意冷的悟空去寻找菩提祖师解惑,然后他封印了修为,如意金箍棒扔进了东海化作定海神针,回到花果山,陪着猴子猴孙过完了平凡的一生,最终在头……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

    那一本厚厚的《西游记》已安放在我的书架上,有时我会望着它沉思,是否我也能够像吴承恩一样再创一部神话呢?也许此刻的神话都像珍珠一样琳琅满目,但我更爱这枚蓝色宝石——《西游记》。

    ⑥作品问题

    孙悟空跟六耳猕猴是怎么分出来的?真正的孙悟空是不是已经被打死了?孙悟空既然在开头这么厉害,大闹天空,无人能敌,为何在取经路上遇到妖魔鬼怪都打不过,四处求助呢?观音菩萨在有恩与孙悟空的时候,为何不自己将紧箍咒给孙悟空带上,反而让唐僧带上呢?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都那么厉害,为何都打不过孙悟空?天庭能人那么多,送经书是件多么简单地事,为何要让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呢?悟空早已在八卦炉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何以被五行山压住?唐僧生于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仇,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西游记》中有一段经书都湿了,然后放在石头上晒,收的时候把经书搞破了,唐僧都要哭了,悟空说了一句: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此处实乃不懂?金箍棒一百多斤,变成捅破天那么大的时候,密度应该跟棉花一样,能撞的破天?取经十四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悟空去 那么多次天庭,玉帝岂不是每隔几分钟就得接待一次悟空?等等

    ⑦后记

    六耳猕猴和孙悟空一模一样,谁也看不出来,就算如来骗大家说六耳猕猴就是真的悟空,而这个谎言,也只有如来知道真相,真正的孙悟空,他只是个哑巴吃黄连。六耳猕猴很有可能是如来安排的一个托儿,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是个叛逆者,而如来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哪个统治者会允许一个叛逆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孙悟空一向不敬重如来。所以如来会想方设法消灭孙悟空。当然不能明白着把孙悟空直接杀了,所以才出现一个一模一样的悟空,杀孙悟空于无形。而这个也是有证据的。比如在地府里面,经“谛听”听过之后,“谛听”明知道真假,却不敢说,其想法肯定不是怕两个悟空大闹地府,而是这个六耳猕猴有很强大的后台,那就是如来。所以,“谛听”自然不敢说出真相。其次,可以证明“谛听”不是真正的怕二猴大闹地府的原因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法力很强的人,当然,不是阎罗,阎罗和这人比,是天壤之别,这人就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何许人啊,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与观音、文殊、普贤齐名,可见此人厉害。既然有这么厉害的佛门中人在此,难道“谛听”还担心这两泼猴会闹了地府不成?、西游记上讲述了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学了一身法术之后神通广大。而恰巧,和冒充孙悟空的六耳猕猴却也拥有和孙悟空一模一样的法术,甚至连长相声音装的都完全一样?这是巧合吗?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只学个72变和筋斗云都学了几年,六耳猕猴不可能不学就天生就有这本领吧?肯定有和孙悟空同门出处的高人指点,再回到《西游记》第五十八回,话说,二猴打闹到如来这里要如来辩个真假。。。如来却对众佛说:“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经如来这么一说,众佛知道了,原来天下众生中还有这么一个叫“六耳猕猴”,而西游记的读者们却忽略了如来的这一句话里的一个线索:如来说的意思是,此猴和孙悟空不同,孙悟空是“灵明石猴”,同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而六耳猕猴是“知前后,万物皆明”。很厉害吧,竟然知道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一切事。 这是一个很大的破绽!!!既然六耳猕猴知道他的未来将要被如来制服,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他为什么还要和孙悟空到如来处辩真假,那不是自讨苦吃吗?所以只有一个可能,如来早都把事情安排的妥当,在他的说明下,让众佛都以为六耳猕猴就是“真悟空”,而真正的悟空,却被当成了“六耳猕猴”被如来制服,然后被一棒打死。而当“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一向慈悲为怀的如来却没一点怪罪之意,只是合并双手,道了句:“善哉,善哉!”。。。大家都知道,以如来的本领,当“孙悟空”想要一棒子打死“六耳猕猴”的话,如来想要出手相救,是何等的容易,可见,如来本意就是想让他死。而“六耳猕猴”本无太大的罪过,也就是和孙悟空大闹了下,一向慈悲的如来何必要让他死呢,想当年孙悟空闹了龙宫,闹了地府,闹了天宫,如来都还没让他死呢,怎么“六耳猕猴”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就要必须死呢?这里面肯定有隐情。所以那个隐情就是,如来是真正想处死的是孙悟空,而被一棒子打死的,却恰好是真正的孙悟空。大家会以为,孙悟空不是已经被生死薄删除了名字,又吃了那么多蟠桃和仙丹,早都可以长生不老,也有了金刚不坏之躯,怎么能这么容易就给打死了呢。这个也许就只有如来自己知道了,大家可以想象,如来既然当年有能力把孙悟空压打五行山,现在虽然杀不了孙悟空,当然也肯定有办法让孙悟空永远消失的活着。大家发现没,在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前,孙悟空并不完全都听唐僧的话,甚至有时候,还闹个小矛盾,导致唐僧只好念紧箍咒,典型的一个叛逆者形象。可自从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后,孙悟空从此保护唐僧安安分分。而以此事可以看出,孙悟空前后可判若两人。不排除,孙悟空已被如来利用六耳猕猴一战中,安安静静、无人知晓的收服。

    西游记┃读书报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游记┃读书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bs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