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金刚经》(10)
群里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上一次我们分享到,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就是在实无所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阐述菩萨如何修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里的如来有双层所指,既是指释迦牟尼佛这样一个具体的生命,同时又是指所有一切生命的自性本心——那个空性的智慧光明心,就叫做如来。因为自性本心本自超越一切现象,本自超越一切概念,不在任何现象之中,不在任何法相之中,离于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所以佛陀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所谓的如来,就是自心本性本自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动无摇、无得无失。所有的佛法皆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了悟到自心的真相、真性而设立的一种方便法。对于任何一种方便法,当我们去执着这种方便法的时候,你就无法了悟到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因为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离于一切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去了悟自性本心,就像我们要去某一个地方所使用的地图,那个地图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一个路标和引导,不管寻找自性本心这个宝藏的藏宝图如何地珍贵——如果没有这样的藏宝图,我们就很难清楚地知道如何去了悟自性本心,不知道如何去认识、去观照、去体悟、去契入自性本心,所以佛法非常地珍贵难得——但如果我们执着于佛法本身,执着于藏宝地图本身,那么就丢掉了最根本的东西,即真正的宝藏,也就是我们生命中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燃灯佛,燃灯就是点燃生命中自性光明之灯,点燃生命中本有智慧之灯,点燃生命中空性智慧之灯,点燃生命中觉性智慧之灯,所以叫做燃灯。[如来昔在燃灯佛所],释迦牟尼如来与燃灯如来,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执着于分别相,那么就会有一个释迦牟尼如来与燃灯如来的区别,但其实对于自性本心而言,对于空性智慧而言,对于觉醒的生命而言,释迦牟尼如来所见到的自性本心与燃灯如来的自性本心无二无别,解释空性智慧光明心。甚至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如来就是燃灯佛,燃灯佛亦是释迦牟尼如来。当我们去掉加在意识中的那个分别相、那个概念执着,而到达那个本质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无二无别的。
[于法实无所得],一个佛法修行者最终获得的那个修行的成果,或者说觉醒的境界,是否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成果、境界、实质呢?其实,是没有这样一个固定不变的成果、境界或者实质的。所谓觉悟、觉醒,仅仅是自性本心在认识到了自性本心自身的真相,不再被映现在自身之中的各种念念迁变的变化的念头和现象所迷惑,保持这种清醒,能够认知到所有一切现象的空性,不攀缘,不造作,不被其所迷,这就叫做觉醒。正如一个人从梦中醒来,他醒来的那一刻,对于他的生命而言,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什么,也没有真正的失去什么,因为他所在的那个梦境本来就是虚幻的。他觉醒了之后,也并没有所真正的损失。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他得到了智慧。虽然说得到了智慧,但其实这种智慧是生命本有的智慧,这种智慧更像是太阳本身本有的光明,而当我们被各种妄想的乌云遮住了自性的光明,看不见自性的光明时,我们就会认为这种生命的本有的智慧在自己的生命中是没有的,当乌云散去阳光灿烂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光明显现出来了。但其实对于自性本心而言,它是本自光明的,这个光明一直都在。但自性本心的光明不是有相的光明,不是物理上说的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任何一种对境。这种光明其实是一种智慧光明,它是自性本心的自性智慧、空性智慧、觉性智慧,是一种无相的超越智慧。之所以使用“光明”这个词,其实是用“光明”来比喻“空性智慧”的大用、妙用。人们依靠太阳的光明而清楚地看见各种事物,同样的,人们依靠空性智慧而了悟自心和所有一切现象的究竟本质,从而获得最究竟的自由和解脱。这种智慧在佛教中被成为空性智慧,也叫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不被幻象所染,不被幻象所迷,不会执着于幻相,而能够看破幻相,放在执着,获得生命的自在与逍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什么是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其实仅仅是一种随顺世间的说法。当一个修行者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时候,仅仅是这样安住即是在庄严佛土;当一个修行者不被幻象所迷,能够看那破放下而不执着,这本身就是庄严佛土;当一个修行者不执着于自他的分别,无私的奉献一切,这同样也是庄严佛土;当一个修行者将自己了悟的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没有执着的带给与自己有缘的人,这同样是庄严佛土。所以对于庄严佛土,并不是只有用各种金银财宝把寺庙盖得非常地金碧辉煌才是庄严佛陀,这仅仅是一种有相的庄严,一种世间法的庄严。而真正的庄严佛土,是一种无相的庄严,是一种超越的庄严,庄严就是超越,佛土就是自性本心,了悟自性本心、觉悟自性本心,就是最好的庄严,也是最好的佛土。所以不管是最终的那个佛果,还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佛果所代表的境界而所做的任何一切身口意的言行,对于修行者而言,都无需去执着。无需去执着,并不代表不要精进修行,不是这样的意思,而是心无所住。没有执着本身就是精进,就是庄严,就是修行。以观心修行而言,当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去观照自己的心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善的念头我们就可以把它发扬光大,是不善的念头我们就当止则止及时止息。不仅如此,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我们都能进一步深入地观照到念头的空性,坚持这样去修持就是庄严佛土。所以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语言、行为,固定不变的法,固定不变的概念定义,叫做庄严佛土。所有的这种所谓的庄严佛土,仅仅是为了使我们的生命达到对自性本心真相、真性的究竟了悟。所有有助于了悟自性本心、达到生命觉醒的身口意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庄严佛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什么样的清净心呢?不应住色生心。住,就是执着的意思。色,就是现象。不应执着任何现象就叫做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就是说,所有六根六尘感官对境的身心内外所有一切现象,我们都需要深入的观照到这些现象无常的本质,无我的本质,究竟空性的本质,而不再被各种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现象所迷惑。各种现象虽然在我们的生命中鲜活地发生着,但是这些鲜活的现象是在因缘中不断地生灭变化的。如果还原到微观世界,那么我们所有在宏观世界看到的一切,它都是快速生灭快速变化所叠加成的影像,就像我们在电影屏幕上所看到的鲜活的影象,是由于光线穿透快速切换的胶片所形成的一种运动的图像,这种运动的图像映现在我们的眼中,就形成了鲜活的电影画面。而对于我们的六根而言,所有映现在六根感官之中的影像都是如此。另外,如果你有进入深度定境的经验,那么也会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就是在深入的定境之中,身体会化为一片空无。也就是说你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而心中的各种念头也渐渐地消散了,这样你的整个身心在这一刻从内到外都是一个“空”的状态,这个“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你的生命在这种“空”的境界之中,感知不到任何有形有相的东西,而仅仅是一种深深的寂静,无边无际的寂静,无边无际的虚空......但既然你能够感知到这样的空,这样的静,这样的无,那么说明“觉”依然在发生着作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观照的焦点放到这个“觉”上面,深入地去观照这个“觉”从哪里来?这个“觉”与所觉知到的对象,也就是无边无际的寂静和虚无,它们之间关系到底是什么?在这个深入的观照和体悟中,最终就可以了悟到,不管是身还是心,还是这个觉、这个知,都了无实质,没有一个究竟不变的“实体”、“实质”,虽然没有任何实体,没有任何实质,但生命就是这样地奇妙,祂既是一个最究竟的空,但同时祂又是觉性具足的,这个能觉之性同样是无生无灭的,因为其体为空,这样一个空性之体,就本自离于生灭变化。这个空性之体,同时又本自具足能觉之性,这个能觉之性,同样是离于生灭变化的。然后就在这样的高度专注、高度静定中,在这样的深度反观自照之中,最终清晰的体悟到自性本心的真相——就是所有一切佛经中所说的无来无去的那个自性本心。而如果我们对任何一种现象仍有执着没有破除的话,那么这个执着就会成为我们了悟自性本心的一个障碍。所以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不执着于任何现象之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无所执着。在这样一个修行的阶段,对于[我]的破除是至为关键的。如果说对于[我]——我们内心的那个对自我的执着——没有看透它的虚幻性,那么这个自我就会成为挡在我们生命觉醒、生命觉悟之路上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对自我的执着才是最大的住,才是最需要去破除的。真正达到应无所住的时候,对自我的执着一定是已经消解破除掉了的。如何才能破除对自我的执着呢?在禅宗中有专门去参“念佛是谁”这样一种深入地去参悟的方法,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说从外向内一层层地去观照和体悟自我的虚幻,从观照身体开始,身体在因缘中生又在因缘中灭,色、受、想、行、识,构成生命的这些不同的方面,逐个去观照和破除对它们的错误认识。在阿含经中有依次观照的方法,如色如聚沫,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堆泡沫一样,受如水泡,所有身心的感受就像水泡一样生生灭灭,想如阳焰,阳焰就是海市蜃楼,所有在我们思想中所出现的一切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没有实质,行如芭蕉,行是心行,也是思维判断和意志,有的时候我们的意志看似非常地坚定,但是当我们一层层剥开的时候,最后发现就会像那个芭蕉一样,剥开所有的叶子之后,并没有一个实质的芭蕉心,而是一种“空无”。识如梦幻,我们的意识、心念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所产生的一切思想、念头、情绪、情感等等,看似非常的真实,但是当我们深入地去观照这些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与我们做梦时的梦境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梦中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看似非常的真实,但是当梦醒的时候,所有的一切——这种意识所造作的幻像,就全部瞬间破灭了。当这样一层一层从身体到心灵,到我们的念头、情绪、情感、思维、意识,一层层地看透它们的虚幻,最后就会发现所有由这些内容搭建出来的那个“我”,其实仅仅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执着,一个顽固的执着。当我们彻底看清了自我的虚幻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可能做到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说无所住,为什么又说生其心呢?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生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个心是空性智慧心,是觉而不迷之心,是自性本心。自性本心本自具足觉性,觉性无生无灭,而觉性的智慧妙用却无穷无尽,在佛教中归纳为佛的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五种智慧其实可以汇归为一种智慧,就是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我们的内心离于一切执着而安住于自心本体的时候,这时我们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一样,没有任何一丝波纹,这时,所有一切景象自然地映现在湖面之上,这样一种本然的生命境界,本然的自性光明自显现的境界,就叫做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表达而已,生与无生没有区别。这种境界可以用一轮圆月映照在静静的湖面上这样一个景象来比喻,通过这一景象去体悟它。静静的水面,本身并没有去映现月亮的心,月亮,也没有去照耀这个平静水面的心,但是因为生命本有的自性光明,所以水自映月,月自照水,一切都是本然天成,一切都是本自无住,一切都是本自无生。同时所有一切就是这样随着不同的因缘,在因缘中自然而生,自然而成,这个自然就是自性光明。自就是自性,然就是光明。自然,即是自性本有的光明自显现的境界。那么什么是迷惑、什么是无明呢?当我们的生命被生命自显现——随缘而生起的各种自显现的境界而迷惑进去的时候,就叫做迷,就叫做无明。而看透了这所有一切是如幻、如生,看似真实,但其实又没有一个不变的真实,看似有生有灭,但其实又是无生空性、无生觉性在不同的因缘条件下的觉性妙用自生自显现。关于这一点,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实际的修行中,在观心实践中去深入的体悟它,只有自己深入地体悟进去了,体悟清楚了,体悟透彻了,你才能够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契入离于言说的自性真心之中。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否?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弥山,在佛经中它是作为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构成的一种方便演说。比如说地球之所在被称为南瞻部洲,位于须弥山的南部。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地球,对于须弥山而言则仅仅是整座须弥山之中的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那么如果说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那么这样的人的身体“是身为大否”,其实这里所说的身体已经不是指物质的身体,而是指自性本心本身,即法性智慧身。身如须弥山王,经中是通过这样一个有相的比喻来引导我们去体悟那个无相之身,无限之身,就是自性本心。所以说自性本心到底有多大?或者多小?其实用任何有形有相的概念都无法去形容它。当我们用某一种现象去形容它的时候,其实都已经限制了它。而自性本心是离于一切相的,是离于一切限制的。以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而言,我们的宇宙大约有一百四十亿光年,这一百四十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比佛经中所说的[须弥山王]要大的多,但是即使是一百四十亿光年这样广大辽阔的宇宙空间,它仍然是映现在自性本心之中的尘埃。因为自尽本心本质上超越一切相,时间相和空间相都是映现在自性本心之中的幻相,是自性本心之觉性妙用随因缘而变化的一种显现,被称之为时间,被称之为空间,被称之为宇宙。而自性本心的本体本身则超越于这所有的一切相,犹如镜子与镜中之影。所以当使用任何一个具体的形象,不管是须弥山王还是一百四十亿光年这样广阔的宇宙,这些都只是一种比喻和引导而已。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些有形有相的身,其实并不是自性本心的真身,自性本心的真身超越这所有的一切,是真正的大身。但对于自性本心这个大身,却不能用任何一种二元对立的语言和概念去形容它,而只能在我们对自己身心的观照和体悟中去体会它,去体悟它,最终在我们的自心深处去体证它。当你在自己的生命深处见到自心真性、自心真相的时候,那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须菩提实无所行,为什么说于法实无所得,为什么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为什么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所有这些,皆是对自性本心真相的开示,皆是对修行者体悟自性本心的一种引导,你能够很清晰地体悟到这些话语背后的所指究竟是什么。非常感谢大家,关于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