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金刚经》(11)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01-08 11:54 被阅读0次

心观《金刚经》(11)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面我们分享了《金刚经》从第一品到第十品的内容,如果说用一个词来浓缩,那么就是“无为”。什么是无为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名曰无为。如来于法无有所得,名曰无为。菩萨无住相布施,无住相修行,名曰无为。如来无所说法,名曰无为。菩萨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名曰无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执着于任何语言概念,不执着于任何相,名曰无为。

第十一品,就是讲无为法的殊胜。当一个修行者进入到无为之中,这种福德是无可形容、无可比量的。在第十一品,佛陀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直观地去理解无为法的殊胜,在这里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就是如恒河中所有沙数、有恒河沙数这样多的恒河,而所有这些恒河中所有的恒河沙宁为多否?所以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吾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世尊。恒河中所有沙数已经是无量无边,有这样沙数那么多的恒河,更是无量无边。而这所有恒河沙数之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更是无量无边。而如果有人用这样多的七宝——在佛经中将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称为七宝——来进行布施,以此因缘得到的福德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那简直是太多了,因为根本就算不清有多少的珍宝,有多少福德。但是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我们常说,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一项修行的内容叫做布施。我们能否做到以这样多的珍宝去布施呢?其实,佛陀通过这样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明有相的布施和无为的智慧之间的性质的差别,有形有相着相布施,执着于布施相、布施物,执着于行布施的[我]以及接受布施的[人],这样的布施,不管布施的财物珍宝有多少,就像佛陀在这一节中所举的这个例子一样,将这样无量无边的珍宝拿来布施,虽然福德非常之多,但仍然比不上无为之福。什么是无为之福?就是之前所说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这里用[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来代表无为,来代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代表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进入到了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空性智慧的时候,这种空性的智慧,其福德胜于一切有形有相的福德。

当我们对于无为法、对于空性智慧尚未契入的时候,是很难理解这个比喻的。为什么一个人用那样多的珍宝去布施给别人,去帮助别人,所得的福德竟然不如读诵金刚经中四句偈语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多呢?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这是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的,所有有形有相的布施以及因此而获得的福德,皆是梦中之事,皆是镜花水月。无为,则是从梦中醒来,是镜子的本体,而非镜中的幻影。所谓的无为,就是离于一切幻相,离于一切虚妄分别执着的梦境。

可以这样说,不管一个人用如何多的珍宝去进行布施,这样的一件事对于自性本心而言,就像我们睡觉时潜意识造作的梦境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梦中事,布施的人是梦中人,布施的对象同样是梦中的对象,布施的财物同样是梦中的财物,布施这件事同样是梦中的场景。而佛法就是引导梦中人从梦中觉醒的无上智慧、无上妙法,能让生命觉醒的法才是无为法。所谓的无为,就是不再被梦中的一切现象所迷、所染、所执。而金刚经的智慧即是引导我们从梦中醒来的智慧。不管你的梦有多么美好,但是终究是梦。而从梦中醒来,比梦中所有的一切都珍贵得多。迷失在梦中的状态,也被称为轮回。轮回,就是生命一个梦境接一个梦境相续不断地轮转下去,无始无终。

为什么要从梦境中醒来呢?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永远能够活在梦中而不愿意觉醒,这样的生命多吗?这样的生命非常地多。佛陀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佛陀用手指从地上拈起一些尘土然后说,在梦境中轮回的生命犹如大地上的尘土,从梦境中觉醒的生命犹如他手指上的尘土,所以能够追求生命的觉醒并从生死轮回的梦境中醒来的人,实在是太稀少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追求生命的觉醒呢?就是因为只有觉醒,才有真正的自由。对于生命而言,自由是最终极的追求,也是生命最终极的价值。当你在梦境中被不同的场景,被不同的人和事所裹挟的时候,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你自己意愿的事的时候,不得不遭遇你不愿意去遭遇的事情的时候,生命就会感到非常的痛苦、烦恼,而且无法从这种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只有觉醒才能彻底打破梦境,实现究竟的自由。一个生命只有达到了究竟自由的境界,才不会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所以说雪漠老师说,让心属于你自己。而在梦中,你没有这样的自主权。

刚才说的这个比喻——梦境和觉醒,来比喻什么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有为、有为法就是梦中的一切场景、一切经历。而无为、无为法,就是从梦中醒来。

对于有为和无为,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比喻去体悟它,这个比喻就是镜子和镜中的影像。所有的有为法都是镜中的影像,不管这镜中的影像有多么丰富、多么精彩、多么七宝庄严,镜中的你在幻影中做了多少的布施,终究仍然是幻影。既然是幻影,就没有任何的实质。在幻影中生活有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就在于,在幻影中,不管你如何去追寻你想要的一切,最终你终究会发现,一切毕竟了不可得。不管追逐什么,终究是有来有去有生有灭,看似真实但其实根本无法留住,不管你追求的是什么——财富、地位、权力、荣誉、成功,甚至包括我们所说的幸福、快乐、自由等等,只要你活在镜中幻影里的世界,那么这样的愿望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你追逐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终究要离你而去,甚至包括你的身体、你的生命本身。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无为法就是你了悟到你不再是那个幻影,不再是镜子中的幻影,而是镜子本身。当你领悟到自己是镜子本身的时候,你将自己安住在镜子的本体之中去观照映现在镜子中的所有一切现象,这个时候你不再被镜中无常生灭变化的影象所欺骗,心镜长明,本自无生亦无灭,本自无来亦无去,本自无得亦无失,本自清净无染,本自光明无量,本自自由解脱,即名之曰无为。

只是这个“镜子”对于我们生命而言,是一个“无形的镜子”,而不是我们日常所看到的那个物质的有形的镜子,而是一个无形的镜子。所有的一切现象就这样既真实又如幻的映现在这样的一个“心镜”之中,你再也不会被这些镜中之影像所欺骗,你甚至可以去创造不同的影像,去欣赏不同的影像,在各种不同的影像中自由的游戏,但你不会再被它欺骗,不再会把它当真,它仅仅是你的游戏而已。这个时候就叫做心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那个镜子的本体而言,祂一直就那样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增无减。不管镜子中的影像如何变化,是善是恶,是黑是白,都丝毫不能影响到镜子的本体。但是当我们还没有领悟到自己就是那个无形的“心镜”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借助佛陀的教导,借助金刚经这样的智慧经典去体悟自己[本来即是离于幻象的镜子]这样一个生命的真相。所以不管镜中的影像如何地瑰丽,如何地神奇,如何地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所有的这一切终究是幻影。而一个修行者能够于金刚经中受持四句偈等,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当我们深入地了悟到佛陀所讲的这些话语背后的深意的时候,当我们进入到金刚经的智慧之中,在观心修行中,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然了悟到原来自己的真性、真相、真体是离于所有一切相的那个本自超越的镜子的本体,而非是镜中影像的时候,就获得了解脱。因为不管是生还是死,都是镜中的影像。对于镜子本身而言,无生无死,所有的生灭来去,所有的现象变化,所有的时间、空间,所有的物理世界,甚至心理世界,包括我们的情绪、情感、思想、念头等等所有这一切现象,都是“心镜”中的影像。你不是这些影像,所有这些影像皆源自于你并映现在你之中。你是一切影像之所以能够显现的基础,你是万象之因、万法之源,但同时你又本自卓然独立于这所有一切万象、一切万法。你,却是那个无法用任何相、任何语言、任何文字去描述的、那个超越一切的、那个真正的你!而《金刚经》就是这样一路引导我们从幻象中出离的、指引我们达到生命究竟觉醒的无上智慧无上光明的经典。所以,这样的福德已经无法用任何一个幻相中的有为福德去形容它。今天有朋友在群里问什么是明心,今天所讲的内容其实就是明心。从金刚经第一品到现在所讲的全部内容都是明心,都是为了明心,都是为了使我们心灵本自具足的觉性光明显发出来。所以,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能够遇到这样的经典,实在是难以形容的殊胜和难得。而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心中去体悟这样的经典,能够进入到这样的经典所开示的智慧密义之中,就更加的难得。这样一种难得的福德,已经无法用任何一种红尘中的福份去形容,因为他们有质的不同,所有一切世间的福德如梦如幻,甚至这些世俗的福德还是我们被幻象所迷的助缘之一。而《金刚经》这样的智慧经典,却能够使我们打破对幻相的执着,使眼耳鼻舌身意从各种感官对境中收回来,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回到生命本身,回到心灵本身,专注地看清自己的真相,看清自己的真性,看清自己真实的本来的样子——本自无生,本自无为。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问题解答:关于三千大千世界和四句偈

三千大千世界,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是一种世界构成的“模型”,是从“客观”的角度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在这种世界观中,宇宙的图景是这样的。比如说以一个太阳系作为一个世界——大家一定要明白,所谓的世界,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定义,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任何一种说法,你认同它的时候,那么它就对你有一定的意义,你不认同它,可能意义就有所不同。比如说,以一个太阳系为一个世界,那么一千个这样的太阳系就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然后一千个中千世界就叫做大千世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在三个层次维度上都用到了[千]这个数量单位,小千、中千和大千,所以总体上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就是指我们的宇宙无量无边,由无数的恒星世界、星系世界以及跨星系世界所构成。但是不管这样的世界如何的广大,对于自性本心而言,这所有的世界仍然是映在“心镜”中的幻影,而你的真性是那个镜子的本体,所以说在金刚经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关于四句偈——同样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说指的是哪四句偈,对于不同的修行者而言,最有启发性的四句偈,就是最好的四句偈。比如说第一品中[饭时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样的四句话,也许通常不被称为四句偈,但对于整个《金刚经》而言,它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佛法极其平实的一面。而《金刚经》所要讲的所有的法义、意义、深意,同样蕴含在这样看似非常平实的四句话之中。在分享第一品的时候已经详细分享过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解说。再比如我们经常会引用的句子,第五品如理实践分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那可不可以是这四句偈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是不是一定是指这四句话呢,那就不一定。因为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在诵读《金刚经》的过程中,智慧开启的机缘是不同的,所以说四句偈其实对每个人自己而言,你觉得什么样的语句最能打动你,最能启发你,最能引导你契入到无为法之中,那么那就是你的四句偈。另外,从印度当地语言记录的原始的经典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语法、语句都会有所改变,我们所看到的汉语版的佛经并非是佛陀说法时的原话,而且古代汉语佛经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汉语才开始使用标点符号。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不同的断句法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金刚经》,有的内容看似是三句、四句、五句甚至更多句,但有可能仍然是四句,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数量的句子。即使是四句,这个四也并非是确定的所指,例如第六品中,[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手上的版本是五句,[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都是四字一句,但其实如果把它稍微合并一下,变成四句同样也是可以的。所以说对于“四句偈”,不能拘泥于表面形式和文字定义,而是需要去深入的诵读金刚经,在每一句中去深入的体悟,那些能给你带来特别领悟和启发的偈语,你就可以经常地去诵读,在诵读中不断地启发生命本有的智慧。

个人体悟,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心观《金刚经》(11)

    心观《金刚经》(11)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第十一品无...

  • 心观《金刚经》(2)

    心观《金刚经》(2) 群中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分享和体悟《金刚经》。 第...

  • 心观《金刚经》(10)

    心观《金刚经》(10) 群里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第十品庄严...

  • 心观《金刚经》(14)上篇

    心观《金刚经》(14)上篇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分享和体悟《金刚经》第十四...

  • 心观《金刚经》(12)

    心观《金刚经》(12)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分享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 心观《金刚经》(1)

    心观《金刚经》(1)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这里也要特...

  • 心观《金刚经》(9)

    心观《金刚经》(9)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

  • 心观《金刚经》(4)

    心观《金刚经》(4) 群内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分享和体悟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

  • 心观《金刚经》(5)

    心观《金刚经》(5)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 心观《金刚经》(7)

    心观《金刚经》(7)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观《金刚经》(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qd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