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金刚经》(14)上篇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01-18 16:05 被阅读0次

    心观《金刚经》(14)上篇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分享和体悟《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金刚经第十四品内容较长,所以我们分两次来进行分享,今天晚上我们先来分享前面这两小段。上一次,我们分享到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所谓如法受持,就是以金刚经的精神受持读诵金刚经。而金刚经的精神,其实也就是第十四品的名称所说的,叫做离相寂灭。离相寂灭,就是自性本心本然的样子,也是自性本心的空性实相,也是金刚经的核心精神。在前面分别开示了无为福胜、尊重正教、如法受持之后,直接开示金刚经的核心精神——离相寂灭,这是对金刚经核心最直接的揭示。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须菩提在听到了如此甚深空性智慧的开示之后,其心与金刚经所演说的精神达到了深度的合一,契入到了佛陀讲解金刚经的深层义境,从而喜极而泣,从内心深处无比地感慨甚为稀有。须菩提这样对佛陀说: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虽然须菩提在佛陀众多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但是他仍然没有听闻过像金刚经这样的甚深空性智慧的经典,甚深离相智慧的经典,甚深寂灭智慧的经典。金刚经的智慧,非常的究竟,非常的了义,直指整个佛法最究竟的核心,也是佛陀在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最希望传达给所有修行者最核心的智慧和精神,就是金刚经的智慧和精神。所以,须菩提在听到佛陀演说完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后,从内心深处感到非常的难得,非常的感恩,不由得涕泪悲泣,这真的是喜极而泣。被称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听闻金刚经之后,为什么还会涕泪悲泣?为什么还会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呢?是因为在佛陀演说金刚经的现场,在佛陀开示这种最究竟的智慧奥义的当下,在佛陀与须菩提对话交流的当下,须菩提彻底破除了一切相,其心当下体证到了[离相寂灭]的智慧,所以说叫离相寂灭。这是最究竟的空性了义的智慧,这是最究竟的离于一切相的智慧。如果一个修行者,一个诵读金刚经的人,能在诵读这部经典的时候,直接达到离于一切相的境界,那么离于一切相的当下就是觉醒,就是见到了自性本心,就是见性成佛。对于一个追求生命解脱、追求生命究竟自由的修行者,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修行,依靠自己对于各种现象的参悟,包括对自己身心的参悟,而没有佛陀这些空性智慧的教导作为指导的话,对于这个修行者而言,有可能会无数生、无数世地一直追寻下去,而要真正达成生命的解脱却非常非常之难。而有幸能够听闻佛陀演说金刚经的修行者,甚至能够在听闻、诵读这部经典的当下就可以契入离相寂灭的智慧,就可以达到究竟解脱,就可以实现寂静涅盘,就像须菩提一样。所以须菩提在听闻了这部甚深空性智慧、甚深离相智慧的经典之后,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这个经典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因为对于须菩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个[我从昔来],并不是仅仅是指他这一生以须菩提的形象、以须菩提的名号而示现于人间的这样一个生命,而是指[我从昔来所得慧眼]——对于须菩提而言,他已经修行了无数生,无数世,听闻过无数的经典,但是[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就没有听闻过这样究竟、这样了义、直指空性智慧核心、直指自性本心智慧核心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须菩提感叹到,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如果有人在听闻金刚经的过程中信心清净——所谓的信心清净,其实就是与金刚经的精神完全的契合、毫无疑义——而且当下就能够进入到佛陀所演说的金刚经的义趣当中,[则生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自性本心其空性智慧的当下显现,也叫做明心见性。自性本心本有的空性智慧光明当下展现出来,就叫做则生实相,这个实相就是自性本心本然的样子。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所谓第一希有功德,其实就是自心本性,就是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光明。因为需要使用语言去表达,所以说须菩提用了[实相]这两个字,但是他也怕现场听经闻法的其他人对于实相生起执着,所以他紧接着说,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所有一切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教法,都是一种指引,对于这种指引,我们要深入地去了悟它的意义,而不要去执着那个文字概念,也不要去执着那个指示本身,而要沿着那个指示的方向去看、去观、去体悟。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这里的[即是非相]既有不要执着这个实相的含义,同时也把自性本心本然样子的另一个面表达了出来,就是离于一切相,自性本心本然的空性智慧光明是离于一切相的,对于离于一切相的自性本心,为了传达、表达、交流的需要,不得不借助于语言概念,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为什么须菩提说自己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呢?因为他已经深解义趣,已经契入到了金刚经的精神之中,自性本心空性智慧的本然状态,已经在须菩提的生命中如实的展现了出来。从金刚经一开始,其实须菩提就已经契入到了金刚经的精神之中。否则他就不会说[唯然,世尊]。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金刚经中所有一切的表达,其核心精神都是离于一切相的,但同时也要照顾到现场其他听法的人,有时需要随顺听闻者的根器而说。在佛陀一层一层更加深入地开示金刚经甚深空性智慧的过程中,须菩提对于自性本心离于一切相、离于一切执着、离于一切概念、离于一切语言的这样一种背后的深意,他已经深深地了悟并契入到其中了,所以对于须菩提而言,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因为他已经证入了这种智慧当中,他只要安住在这种智慧当中即可。而在佛陀说法的现场,不仅有须菩提,还有诸多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居士,还有无量无边的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各种形式的生命。所以须菩提紧接着说,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这句话即使是随顺修证境界不高的普通修行者的根机来进行演说的,但如果以金刚经离相寂灭的智慧精神,我们就可以对这句话中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都可以用[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样的一种了义智慧来看待。比如说,所谓来世者,即非来世,是名来世。所谓后五百岁,即非后五百岁,是名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谓的来世,所谓的后五百岁,所谓的众生,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指任何一位当下正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修行者,而并非是指其他人。当我们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时候,就在这个当下,就是经中的来世,来世即是当下,后五百岁也是当下,众生仍是当下,众生,即是我们当下的生命本身。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如果说一个修行者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契入到了金刚经的核心精神之中,那么这样的修行者的确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陀说法的现场,经典的表达是与现场的演说密切相关的。比如说,佛陀说如来无所说,佛陀在现场正在演说金刚经,但同时却说如来无所说,当佛陀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对于所有在现场听闻佛陀说法的修行者都会带来极大的震撼。而这种震撼其实就是要断除所有的妄念,破除所有的执着,非常有助于修行者当下契入到金刚经的核心精神之中。而当我们现在再来诵读金刚经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金刚经理解为我们手上的一本书,一本以文字的形式所传承下来的佛教经典。当我们这样去对待金刚经的时候,就与直接听闻佛陀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须菩提在这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其背后的含义所在。也就是说,一位修行者仅仅依靠以文字为载体传承下来的经典,而且这种文字形式的经典在流传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诸多的变化,比如说以金刚经的译本而言,从佛陀说法时所使用的语言,到书写在贝叶上的语言,再从梵文翻译成汉语,而且翻译的人不同,翻译的版本就不同,虽然从主体内容上来说,其精神是相通的,但不同的译文版本仍然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以文字为载体的经典,与佛陀说法现场的内容相比,中间已经发生了很多次的变化,而在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的情况下,一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仍然能够不为文字相所迷惑而直接进入到经典文字所蕴含的金刚经的核心精神之中,这样的修行者真的是更加甚为希有,如经中所说[是人则为第一希有]。第一希有,即非第一希有,是名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样的修行者之所以甚为稀有,是因为他能够不执着于文字相而直接契入到了金刚经的离相智慧之中,直接契入到了金刚经的空性智慧之中。所以说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相,即没有对自我的执着,如果仍有对自我的执着,那么就无法进入到金刚经的离相智慧之中。无人相,如果还有人我的分别,有自他的对立,那么仍然无法进入到金刚经的精神之中。无众生相,如果说还有佛与众生的分别对立,那么同样也无法进入到金刚经的精神之中。无寿者相,如果说还有对时间的执着,对人世间生存时间长短的执着,那么也无法进入到金刚经的空性智慧之中。所以,对于[第一希有]的修行者而言,所有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非相。皆是非相,就是说所有这一切相,皆是因为人们对于不同现象的分别执着而形成的执着相。当修行者穿透这层层的幻相,来到自己内心深处,进入离于一切相的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之时,即经中所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当一个修行者在自己的生命之中,真切的体证到了离于一切诸相的那个自己生命中本自无来无去的生命真性的时候,即是觉醒,他就见到了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也就是佛陀开示演说金刚经所要传达给我们、所要引导我们去悟入的自心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又离于一切相,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所有一切生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在任何生命境界中,其自性本心的真性、真相皆是如如不动的,皆是离于一切诸相的,与诸佛无二无别。在那个境界里,所有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一切生命本然的样子,皆是那个离于一切诸相的自性本心,觉悟了自性本心之后的生命就名之为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法身,这个法身就是离于一切诸相的自性本心。所以佛陀在见到自己生命真相的时候,也就同时了悟到所有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的真相。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说原来不具足后来具足了,而是本自具足。任何一个生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皆本自具足,只因妄想、分别、执着而迷失在了错觉和幻相之中,当在金刚经智慧的启示下如实悟入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之中的时候,就见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如来。所以,众生与佛在本性上没有任何的不同,其不同仅仅在于对于自己生命的真相能否如实的认知、如实的体证,能否不被各种六根对镜幻相所束缚。能够契入并始终安住在金刚经的离相智慧之中,即是觉醒,即是菩提,即是般若,即是离相寂灭。不能契入金刚经的智慧精神,却被经中各种文字相所束缚,不能见到自性如来,即使可以将经典倒背如流,也依然是分别妄想,跳不出生死轮回。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观《金刚经》(14)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ic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