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悅己散文原创平台
《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作者: 弥雅vv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08:49 被阅读8次

    N0.60/斐语纶滗

    “也许人生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平凡的世界

    1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国家给了一个100名杰出代表名单

    他们代表了各个领域,在这个国家百废待兴的岁月里,辛勤地奋斗,带给这个国家无限的生机。

    路遥名列其中,国家给他的评价是:“引领着亿万青年农民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去”

    不去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就无法体会那些伟大作者从苦难中煎熬出来的人生的精华。

    也更加无法理解作品中蕴含着的无比巨大的能量,或者悲情,或者激励,它们携裹在文字里,有时它们如烛火,微弱却滚烫。

    1949122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在遥远的大西北,一个叫王家堡的地方。

    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年轻的王玉宽此时在屋子里急得团团转,他一大早就赶着毛驴把丈母娘和接生婆接来了,因为他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

    随着一声清亮的啼哭声传来,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这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国家解放刚满两个月的日子里,孩子的到来给这个穷苦不堪的家庭来了新的希望。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注定了这个孩子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

    谁也不会想到几十年以后,他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大作家。

    孩子出生了,得给他取个能叫唤的名字,叫个什么呢?

    一家人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一个正经的名字,到最后只是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wei

    这个wei字具体怎么写,谁也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叫什么,所以就叫“喂”吧!

    一直到了后来才有了“王卫国”这个充满着鲜明时代气息的名字,那已经是1958年春天的事情了。

    那时候他还不叫路遥。

    2

    由于父母的日夜操劳,加上他的母亲在前半生都忙着传宗接代这件事上(其母马芝兰在26岁那年已经给这个家庭生育了5个孩子),年幼的王卫国从一岁起一直由奶奶抚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卫国似乎生来的懂事,早早地断了奶,奶奶就用小米糊糊和羊奶喂养他。

    多少个夜晚,卫国都是叼着奶奶干瘪的奶头安然入睡,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好久。

    这也是为什么他对奶奶有特别浓厚的感情,甚至于在后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的老母亲,孙少平孙少安的老祖母,那个虽然眼瞎半瘫,脑袋也迷迷糊糊,但仍旧一家人相处的其乐融融,作者也是借此在怀念温馨的过去,祖孙三代同住一屋的场景。

    是啊,再贫苦的生活里总也有人情的温暖来抚慰人心,正是这一段幼时生活的记忆转化成作品中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温情。

    百废待兴的国家,根本无暇顾及那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尤其是这黄土地上的农民家庭,日子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高层领导到贫困县视察,其中有户人家的炕上躺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只露出个头,身子用被子裹着

    领导以为是得了重病,谁料孩子的母亲说,只是衣不遮体,害羞地只能躲在被子里。

    当年的王玉宽一家的日子与之并无太大差别。

    他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子,但他就是用这侏儒般的钢铁双肩,担负着一家十口人的生存重担。

    穷苦的家庭让每一个人都尽快的学会了适应和顽强,这像极了非洲大草原上刚出生的羚羊或者斑马,它们一出生就得学会站起来,因为它们懂得这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四五岁的卫国就已经学着帮家里减轻负担,照看弟弟妹妹是基本的劳动,除此之外他还要冬天砍柴,夏天拾猪草,他堆的柴整整齐齐,村里人看着都夸这王家的大小子懂事也能干。

    后来他把这段经历融合到了孙兰香身上,这个勤奋好学而又善解人意的女孩

    她刚四岁就缠磨着父亲给她编了一个小筐筐,整天挽在胳膊上,开始在院子外边的土坡上蹒跚着拾柴火,

    拾满了一筐筐,她就提回来倒在灶火仡佬里,然后又跑去拾。

    尽管她一天拾的柴只够她妈烧两灶火,但她心里高兴,因为这两灶火柴是她拾回来的。

    农民的孩子啊,他们的第一堂功课就是劳动!

    在劳动中去体会这苦难中的家庭所特有的凝聚力,它或许微不足道,但它必不可少。

    3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最缺的就是食物和知识

    据他的母亲马兰芝老人回忆,这孩子从小的爱好就是一个吃,一个读书。

    “能吃”可以理解,在那样穷苦的年代里,几乎都是饱一顿饿一顿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那个光景下,实在也没有什么填饱肚子的东西。

    说到爱上学,这倒真是个怪例,那样穷苦的日子里,能自主自愿想去读书的孩子实在是稀罕的。

    但是这个家庭的承受已经到了极限,再无余力供养一个孩子去读书,当然王玉宽也知道,不能再让孩子受“睁眼瞎”的苦,但他对此实在是无能为力。

    这样两难的境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用父亲孙玉厚和孙少安的一段对话来回忆。

    父亲对少安说:“我不是不愿供你上学,我以前在那样的年头,都供你二爸到山西去念书,可是供来供去,还不是回来了?咱祖坟里没有埋进去当先生的福气!再说,咱们光景已经过不下去了,你不念书,还总能给爸爸帮点忙……

    农村孩子对于读书的渴望和一贫如洗的家境让这个懂事的孩子陷入了痛苦和挣扎之中

    他一面深深地理解父亲背后的无奈,这样烂包的光景,这么一大家子人要养活,读书简直就是奢侈。

    4

    或许是上天的垂怜,或许是天意弄人,在一百里开外的郭家沟村王玉德家里正巧膝下无子

    王玉德是王玉宽的大哥,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好可以用卫国顶替,过继到他的门下,何况这是亲侄子,再好不过了。

    这样既能缓解原生家庭人口众多的困境,二来也能满足卫国读书的愿望,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年少早成的卫国也知道他即将离开故土,去当大伯的“儿子”,但他含而未露。

    他默默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1957年深秋的一个早晨,王玉宽叫醒了沉睡中的卫国,告诉他今天要去大伯家玩几天,卫国痛快地答应了。

    母亲马兰芝专门给他做了一双新布鞋,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饭。随后父亲领着他踏上了咸榆公路,去往百里之遥的郭家沟村。

    这一走便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再新的布鞋也担不住厚重的黄土,没走多远,鞋帮就磨破了他的双脚,并且很快起了水泡。他索性脱掉布鞋拎在手里,贫瘠的黄土撕磨着脚板,干涩并且生冷。

    1957年的咸榆公路还是简易的沙石公路,到达清涧县城已经是傍晚时分,父子两人只能找地方借宿一晚,讨了一碗白水,嚼着干粮充饥。

    第二天一早王玉宽就叫醒了卫国,在早市上,他用仅有的一毛钱给儿子买了碗油茶,自己则还是用干粮充饥。

    多少年以后路遥回忆起这件往事,这样描述:

    我抓住碗头也没抬就喝光了,再抬头看父亲,他还是站在眼前,于是我就问父亲,你咋不喝呢?父亲说:“我不想喝”,其实我知道,并不是他不想喝,只是他的口袋里再连一分钱也掏不出来了。

    跋山涉水,历尽了千辛万苦,感觉像是西天取了正经似得,父子两人一身疲惫终于到达郭家沟村的时候已经是上灯时分。

    二十年的艰苦奋斗让当年穷困潦倒的王玉德改头换面,卫国第一次铺上了新褥子,盖上了新棉被,这是他有生以来享受到得最好的条件。

    在大哥家停留的第三天清晨,王玉宽说要到县城去赶集,下午就回来,明天就领卫国回家。

    其实卫国早就知道,父亲在撒谎,他将离去,而自己则要永远地留在这里,告别故土,告别亲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离开熟悉的故乡是痛苦的,但对于上学的渴望也是强烈的。那个有温暖的地方却无法实现梦想,而能实现梦想的地方,却失去了家的庇佑。

    路途遥远,此去一别,再难相见,幼年时期的人生变故对于一个九岁的孩童来说,影响必定是巨大的。

    过去的王卫国一去不复返了,从此多了一个路遥

    虽然是自己的大伯,但毕竟不是亲生父母,年幼的孩子懂得了隐忍,从此少了天真浪漫,多了克制与容忍。

    他懂了了察言观色,懂得了眼力见识,他努力的和大伯大妈维持着平衡的关系。

    王玉德夫妇也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孩子对于一个新的环境终究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并且他们寻他来“顶儿”,对此他们本来也心有愧疚,所以千方百计想拴住孩子的心,绝口不提“顶门”为儿的事情。

    在称呼上,他们甚至容忍路遥一直唤他们大伯,大妈。这直到路遥病逝,也未曾改口。

    他就是这样的性格,认定了的事永远不会改变。

    为了能如愿上学,他默许了亲生父母的“把儿送人”;而到了新的家庭,他又能恪守本分,尽一个养子的义务,而又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尊严。

    比如有一次他和大妈发生了一点矛盾,大妈骂了他几句,他扬言要回清涧的老家去。

    天黑了,他还未曾回家,大妈急了到处去寻他,最后在村子不远处的石碾盘上找到他,他正往小河里扔石子。

    大妈问他:“你不是要回清涧老家吗?怎么坐在这里”

    他噘着嘴,半嗔半恼地说:“我从来就没有那种毛病”

    人性里面的柔软和刚毅在年幼的路遥身上早早地体现了出来

    他知道再也回不去了,他不再属于那里,但又不愿那么容易屈服于现在的家庭,并为此做了一个孩子式的无力反抗。

    这种性格还表现在他与别的小孩打架上面,他与一个比他大三岁的孩子闹矛盾,打得不可开交,结果输了。

    挨揍的路遥并没有回去寻求养父养母的帮助,而是选择蹲在人家门口,哭闹着不走来做反抗。

    这大概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孩子所能想到的最有效地泄愤方式了

    对此路遥的同村同学,作家刘凤梅回忆道:“这就是童年的路遥,淘气而富有个性。”

    为了实现一个既有的目的而强大的自控能力,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这两样都集中体现在路遥身上。

    而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发生在了年幼的路遥身上。

    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特意翻阅了相关资料,尽量去理清这个伟大作家的心路历程,今天的这篇主要讲的是路遥苦难而又不屈的童年生活。)

    文章有点长,换换口味缓解一下......

    凌晨4点的写字楼和医院有什么不同?

    老人们的养老金都被盯上了,做为子女,我们都做了啥?

    博士也废物,这一行如何拼学历?

    《平凡的世界》: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

    点赞没有啦,看到文末超有耐心的你何不随手来个“好看

    喜欢我的朋友继续关注我,关注“神小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il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