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一书,以诗应对,或谈判政治,或称叙友谊者,将所处的情境与诗句联系起来,委婉地表达志意或美化辞令。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叔孙请庆封赴宴,庆封表现得很不恭敬,叔孙便赋《相鼠》一诗,诗中有“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耻,不死何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之句,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懂得礼仪和羞耻,否则还不如死了,以此来讽刺庆封的不敬与臭美,但庆封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甚至,一个白热化的矛盾,也可通过吟诵几首诗,在融融的气氛中,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在诸侯争霸、战乱频发的春秋时代,赋诗言志为血腥的政治斗争蒙上了一层文质彬彬的温柔色彩。
在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中,赋诗言志是对思想的一种修饰,是对语言的一种美化。
春秋时期对修辞的重视得到社会的普遍共识,对语言的修饰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得当的言辞可以使之转危为安。
个人生死的紧要关头,美妙的辞令可以化险为夷。
因此,各国出现了不少善于辞令的著名人物,如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鲁国的叔孙豹、齐国的管仲、吴国的季札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