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周末逛街,见一对母子正从商场的电梯下楼,母亲手里提着大大小小的购物袋,儿子双手空空、潇洒地走在前面。我之所以注意到那对母子,是因为母亲脸上的谦卑和儿子脸上的傲慢形成的鲜明对比。
他们走过我身边的时候,我听到人到中年的母亲问儿子:“报到那天还需要啥?咱们买全了没?”儿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你别问了,需要啥我带你去,你拿好东西就行。”
心里突然堵得慌。这个男孩目测年龄应该十七八岁,已经长大成人的年纪,还这么没水准,对自己的母亲没有起码的心疼,不仅没有跟母亲好好说话,而且都不知道替母亲提东西。
男孩应该是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趁着暑假提前准备报到用的东西,但他能对自己的母亲这种态度,我不知道他的大学能上出什么前途。孩子已经十七八岁,应该学会照顾家人的时候,母亲还大包大揽,连拿东西都不舍得让儿子来,这位母亲也真是教育失败。
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像这位母亲一样的家长有多少?他们恨不得把心掏给孩子,事无巨细地呵护孩子的衣食住行,掏心掏肺地呵护孩子的方方面面。
02
孩子蹒跚学步时,担心TA走不好会磕了碰了,能抱着就尽量抱着;

孩子上小学了,担心TA适应不了学校的事儿,能每天去接就每天去接;
孩子上初中了,担心TA因为家事分心,能不让TA做家务就不让TA做一点儿家务;
孩子晚上做会儿作业看会儿书,担心TA太累,营养不够,端着热好的牛奶和做好的点心,盼着孩子吃一口;
孩子上高中了,担心TA高考考不出好成绩,事无巨细替TA大包大揽,替TA处理一切会影响学习的事情……
这场景,很熟悉吧?这些父母,很常见吧?可是,他们所以为的“呵护”,并没有起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们用自己的关心,变相地“摧残”了自己原本想要“呵护”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付出,人为地“加速”了孩子“嚣张跋扈”的进程;他们也用自己的辛劳,成功地让自己的孩子离懂事、明理越来越远。

学习走路时,家长的“呵护”看似心疼孩子,却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摧残了孩子本来可以有的成就感;
上小学时,家长的“呵护”看似帮孩子适应初入学校的节奏,却剥夺了孩子交流的机会,摧残了孩子本来可以自己处理好的自信心;
上初中时,家长的“呵护”看似为孩子节省了学习的时间,但却剥夺了孩子分担家务的机会,摧残了孩子本来可以避免的好逸恶劳的机缘;
孩子看书时,家长的“呵护”看似在心疼孩子,但却剥夺了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时机,摧残了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孩子上高中了,家长的“呵护”看似在给孩子高考扫除一切障碍,但却剥夺了处理问题的机会,摧残了孩子人生重要阶段各种能力融会贯通的培养……
03
“独立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最有担当的时刻,“自己处理问题”是一个人最有魄力的表达,“完美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最有能力的证明。其实,真正需要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正是我们的孩子,而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的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他们是自己的主宰,需要面临自己走路的社会,需要面临自己走好的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绊脚石,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小困难,会遇到不期而遇的小挫折。如果不从小事儿开始锻炼,将来只会有脚不会走、有脑不会想、有力不会使、有心不会交。
过分“呵护”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单独行动的权利,一旦失去锻炼机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过分“呵护”孩子,其实是在否定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一旦自信心被打击,孩子面对问题开动脑筋自己解决的动力就会不足;过分“呵护”孩子,其实是在“摧残”孩子培养能力的机会,一旦没有成长空间,孩子问题解决后的自信与成就感就会被剥夺。

从现在起,放手让孩子一试吧,因为你所以为的“呵护”,其实是一种变相“摧残”。
U����C9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