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代多君子?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20:45 被阅读58次

“春秋大义”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可贵精神,能辨是非、知善恶、分正邪。也正是在春秋时期,士大夫中出现了很多磊落君子,以种种弘扬大义的行为流芳百世。

为什么春秋时代多君子?这里面含有深层次的文化原因。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对中国兵制演变和家族、元首、官员、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富有见地的阐述。从中也许能够理解为何春秋时代那样崇尚大义。

兵役制度和组织制度、社会风气、历史时代之间有深度的关联,也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春秋时代,兵的主体是士族,且多数都是文武双全,当兵是一种荣誉,推崇传统高贵的侠义精神。贵族男子多数研习“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能文能武,有独立的主张,他们既能处理政务,也能领军打仗,忠君爱国,行事讲求遵循大义,是品行高洁的全才。

在这样的贵族阶层统治之下,社会上形成了比较淳朴高尚的风气。男子往往具备刚毅不屈、光明磊落的品格,不耻于卑劣的行径,把名誉看的非常重。如果他们受到无端的羞辱、自认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或者陷入忠义两难全的境地,很容易选择以死明志、维护名节和大义。他们作出的文章、说出的话,也自带有一股慷慨正直的内在精神。

于是,春秋时期,出了很多真正的君子,各国之间的战争也相对文明。

到了战国时代,战乱频仍,事关存亡,各国都是全民皆兵,平民成为主力,军民不分,战争中常见大规模屠杀和斩首的情况,比春秋时期更加残忍血腥。

这时士族阶层没落,随之一同消亡的还有他们怀有的文武兼备的高尚人格理想。同时,战国时代,社会上也出现了文武分离的现象。有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谋略和辩论获得高位的专职文人,比如游说四方的纵横家,也有受雇于人、专事武力的刺客侠士,比如荆轲、聂政之辈。分离的文武双方都更注重个人私利,淡化了春秋时期为国为民的政治理想,行事也脱离了理想化的是非准则。

随着汉代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的政策施行,士大夫阶级逐渐操纵国家大权,他们多数是不懂军事的文人,完全脱离武力、武德方面的浸染,失去了刚毅磊落的精神,遇事萎缩、无力,偏向于文弱、寒酸甚至虚伪的程度。真君子渐少,伪君子倒是多了起来。他们做的文章,伤春悲秋的多,凛然正气的少。即使有少部分有气节的真君子,也会被其他卑劣的人诬陷、倾轧。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这些软弱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无法应对,甚至会做出许多祸国伤民的事来,比如结党营私、逃避现实、甚至做了汉奸。而那些乱世中以武力割据一方的军阀、或者揭竿而起的流氓阶层,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谋略和品行约束,也容易为害一方,最终也会一败涂地,无所建树。

为什么春秋以后真君子渐少?这与春秋之后传统贵族衰落、文武兼备的理想化人格追求式微、后世文武分离以及社会风气转变都有关系。缺少武德的支撑,文人偏软弱;缺少文化的熏陶,武人易鲁莽。文武两方面都不可偏废,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健全的。要想培养真君子,先从改善文化环境开始。

2018.07.27雾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艾小墨: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乱世出英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等到江山一统,也就从充分竞争到寡头垄断了。英雄也无用武之地了。君子也如此。没有土壤,也长不出来了。
    山千黛:@艾小墨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土壤。

本文标题:为什么春秋时代多君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tn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