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高冲,白瓷盏上的茶叶如黑珍珠般粒粒翻滚,一阵米香夹果香的浓香铁观音随水雾升腾,沁人心脾。再用盏盖轻刮茶沫,倒掉第一泡,冲进第二泡,上盖稍焖,而后闻香、品评、品尝……
在一楼高敞明亮的大厅里,我坐在宽厚结实的青绿色大理石的茶桌面前,看着妹夫行云流水般的泡茶手艺,听着他对于浓香、清香、陈香等茶叶的鉴赏品评,经过一二十年的磨砺,妹夫已俨然成为一个制茶的行家里手。我们边品茶边聊天,其乐融融。
妹夫原来是一个油漆工。1996年以前,妹夫在晋江磁灶做油漆,结婚后,小夫妻两人依然在晋江一带的工地做油漆。妹夫也知道,工地的住宿和生活条件都不好,每天闻着刺鼻的颜料味道,对身体也不好,收入又不高,但回到家里种田也不是出路,况且做油漆十来年,手艺不错,就没想回家种田。没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绿色健康饮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安溪铁观音的市场不断扩大,茶叶紧俏,茶农的收入增长了不少。于是乡亲们腾出水田,改种茶树了,不少人还上山开荒,开垦高山茶园。看到家乡的变化,妹夫和妹妹一番商量后,做出决定,带着油漆的工具箱于2000年秋天回到老家——龙涓乡山坛村,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妹夫回老家后,眼馋地看着别人一片片茶园和一套套制茶机械。由于父母年纪大,哥哥又不幸早逝,嫂子带着侄子到上海亲戚的工厂里做事,二哥也在外地打工,家里茶园少,制茶机械一件都没有。一切得从零开始。于是,小夫妻两个,从冬天开始建造制茶的茶房,然后购进茶叶机械,存款花完就借款,借款花完就赊账,把炒锅、搖青机、速包机、揉捻机、烘焙机等器械购买齐全,还趁着冬天少雨水的时节,早上带着午饭的饭团上高山开垦茶园,晚上才回来。
在2001年春天开始种植茶树。但什么田地种什么茶树也是有讲究的。在乡亲们的教导下,一起到虎邱镇枫亭村等地选购茶苗,以铁观音为主,本山和黄金桂为辅,进购第一批茶苗,然后趁着春雨,种植茶苗。田地种完了,就种植高山茶园。由于一有时间就开垦茶园,现在已经拥有一二十亩高山茶园了。
2002年秋季,我到福建教育学院进修,寒假回家就问母亲,不知道妹妹他们回家做茶后过得可好?母亲摇头说:“不行啊,刚回来做茶没经验,你妹夫有时出来帮你爸做茶,学习一点经验,然后再回去做自家的。做出来茶叶又苦又涩,值不了几个钱。而且,还要支付机械、农药、电费等成本,一年下来剩不了几个钱。”看到乡邻能做出好茶,卖出好价钱,不信自己不行,妹夫越挫越勇。他又是个善于学习的人,跟乡亲们切磋交流,三四年后杀青技术提高不少,茶叶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斤茶叶可以买50元以上了。后来,觉得在本村学习不能提高了,不能坐井观天。于是在2007年秋季,家里的茶青卖给别人炒,自己跑到安溪县优质铁观音产地——南崎做帮工,学习制茶技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回来后茶艺大进,又在新房子里建了空调杀青房,对于杀青和烘焙的火候控制更得心应手,2008年的秋茶制作,炒了十几担茶叶,毛茶每斤基本上百元了。一年下来茶叶毛收入有二十多万元。因为人手少,也不敢盲目扩张,茶叶多了做不了,没办法保质保量。
妹夫看了看自家装修完整的三层楼,不无自得地说:“现在是越做越踏实了。当然,茶树老化得快,优质的铁观音必须是二至五年的茶树产出来的茶叶,不仅香味清高持久,而且耐冲泡,韵绵长,很受市场欢迎。一般六至八年的茶树都会陆陆续续挖起来,种下新苗,分批进行,新旧交替,这样一年四季铁观音茶叶产量稳定在三四十担,价格以春秋为好,收入稳定。”看着妹夫侃侃而谈,黝黑的脸上充满笑意,我也笑了。
只听门外“嘀嘀”一声响,轿车解锁,妹夫站起来说:“走,我带你到几个朋友家里品茶,他们原来是我的工友,也回来做茶了,现在在他们那角落,制茶都很有名……”
我知道制茶、品茶、论茶是安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于是起身欣然而随。
(以下部分是获优秀奖后,经过反思而增添的内容,属于“点睛之笔”。本来只注重故事性,没有升华。窃以为升华后可获三等奖。呵呵。)
坐在车上,看着车窗外一弯弯,一仑仑的茶园在清风金阳中泛着青光,一股股清鲜的茶香味扑鼻而来,我不禁感慨万千:一二十年来,安溪铁观音掀起了一拨拨的“返乡潮”,许多如妹夫一样外出打工的乡亲毅然决然地回家,坚守家园,开荒山、种茶树、制好茶,成为安溪茶产业崛起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坚信,这支制茶大军,将在茶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紧随时代脚步,书写新的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