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在父母眼里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最大的优点除了听话还是听话。长大后,我开始叛逆,变得越来越固执,我从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点头附和,到后来和父母争辩,再到现在开始给父母“讲道理”,我忽然发现一路走来父母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我自己,我开始变得固执、变得越来越难说话,我有时候很惊讶于自己的变化,想来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早上起床后,已是快9点了,下了楼。妈妈早已经把早饭做好并且和爸爸都吃过了。看我下来,一个劲的让我吃饭,洗把脸,来厨房一看,依旧是妈妈习惯式的早饭风格:粘稠的玉米粥、白白的炒西葫芦,还有昨天炒的绿辣椒和馒头。我一直觉得稀饭为什么叫稀饭?精华就是稀的饭,我不知给妈妈说了多少次?我那节俭的老妈总说:“稀饭稀了,吃馍多。”我以前听了是翻白眼,现在是无语了。我只吃了个,馒加绿辣椒。妈妈问我:“喝稀饭了没?”我说:“喝了。”
早饭吃了没一会,我妈妈就要做午饭。我说:“早饭还没消化,你这会做什么饭呢?”我妈说:“我给咱擀面条。”虽生在农村,自小也被妈妈押着做饭。长大后,越来越懒,什么擀面条,蒸凉皮等技能早已经被我扔了,学会了吃速食,人也越发的懒。我虽懒,但我又不愿意,妈妈在我眼皮子底下辛苦。就对她说出去吃,可我妈就不出去。最后,我改变策略,拉着我爸出去吃饭,回来给我妈带些饭。
开车在街道上,我问我爸吃啥?人家老人家说:“吃面条吧!”我瞬间感觉好晕,在家吃面条,出来还是面条。我家几乎天天面条,我的天呐,我不想吃面条。给我爸爸做了一会工作,人家还是执意要吃面条,我说那好吧。我再去那家我们家经常去的面馆的路上,准备给我买点凉鱼鱼吃。车停在路边,我给我爸说我去买鱼鱼,让他在车上等。我爸,一看我把车停在,我家以前的房子前面的巷口那家凉皮店前,他对我说::“你怎么去这家,都是熟人?”我说:“我在她家吃了几次外卖,味道不错,再说,熟人有啥?人家也是做生意。”下去,买鱼鱼,那老板娘已经不认识我,我付钱人家给我鱼鱼。
回车里,继续朝那家面店开去。我爸又说:咱老家对面的那个二娃,在咱县城西郊开了个面馆。他说每天用掉一袋面,都是回头客,面做的好很。去哪吃,熟人怪恨!”我心想,市里面多方便,到郊区那么远吃面,他做的面好吗?这个二娃我知道,比我大了两岁,小时候一起玩大,还欺负过我。想起这些,我随口问了一句:“你吃过他做的面条吗?”我爸说:“我没吃过。”我说:“那你怎么知道好吃?”我爸说:“他说他做的面好。每天用掉一袋面,都是回头客。”太了解我爸了,我还是修炼不到位,给我爸说:“现在面馆竞争也很强,他说他的面好吃就好吃了,真的吃了好,才是好吃。如果好吃,熟人也没什么,人家做人家生意,也不会给你少一分,你也不会因熟人多给一分。下次去尝尝看。好了,常去。不好就不去。”我说完,我爸就不说话了,我俩都沉默了。我有些后悔自己多嘴。好在是亲父女,就那样了。
不一会,到了那家面店。我爸吃大碗油泼面,我在他对面吃我买的那份鱼鱼。走的时候,给我妈吗也捎了大份油泼面。
我父母那代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粮食饥荒;经历了农村合作社;吃了很多苦,在这个我们尽情享受物质精神生活年代,他们依旧坚持着吃穿节俭的优良传统。这些是从小虽然粗茶淡饭但依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无法理解的。
这也许就是代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