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程知识,做一份计划,写出自己对写作的期待,未来的定位和计划。
题目:将写作进行到底!
加入释若老师的写作课之情,我参加大大小小的写作班,至少不下于五个,毫不夸张地说,释若老师的写作课,对我的帮助特别大,首先我要表达一下我的感激之情,同时还要感谢释若老师这次的作业,刚好让我可以好好梳理一下我这大半年的写作,同时好好规划自己写作的定位和未来计划。
我是从去年5月开始,正式写公众号,从7月份开始日更到11月,后来每周更新,简书同步更新的。在这期间,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写作小白,到现在明确了写作方向,对写作技巧了解,会运用简单写作技巧、标题套路、读者心理等,成为几个平台签约作者,可以说是“小荷刚露尖尖角”吧,但我坚信我的未来,一定会在这条路上深耕下去,尤其是和释若这样有情怀的老师成为朋友以后,抱团写作,在写作之路上,成长得更快更稳。
写作方向:通过这几个月的写作,我从一开始没有主题,没有方向,到后来确定不焦虑的世界,但仍然没有最终方向,什么主题都写,职场、育儿、情感,只要自己想到的主题,与焦虑沾边,也不管是否有亮点,就开始写。
但一开始多写总是不会错的,慢慢找到了喜欢关注的重点,同时又是自己很喜欢的方向,那就是以写情感和育儿方向为主。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二孩家庭的普及,读者对于情感和孩子方面的诉求会越来越多。现在我签约的三个平台,就有一个是情感,两个是育儿。所以未来,我的写作方向都将会是偏情感和育儿两个方向。
为了实现更高的写作变现写作提升:
第一个方面,输入;
要写作,除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留意身边每一个人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故事,还有很重要的灵感来源就是输入。一定要海量输入,这样才能有输出。就像奶牛,只有吃草,才能挤出牛奶一样。我计划在2019年,每天阅读1小时,书籍类型主要包括情感、故事、育儿三大类型;阅读我关注的情感类公众号,或者加入的知识星球半小时。
第二个方面,深度;
我文章的深度一直不够,这与思维有很大关系。有深度的文章,能给读者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新认知,才能让读者对你有好印象,更愿意阅读和分享你的文章。所以2019年,在文章深度上,我也要努力。计划每次看到文章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都记录下来,每周至少3-5点,每周复盘这些观点一次。同时将这些观点中,至少有一点,自己能仿写到位,为未来写作做准备。
第三个方面,提升写金句的能力;
文章不够,金句来凑。无奈自己肚子中墨水实在有限,记忆力也不好,关键时刻,自己很清楚,如果某个地方,能放上一个金句,整个文章整体表现会更好,亮点也会更突出。尤其是上了释若老师的写作课,老师教的仿写金句的方法,我运用的还很不到位。今年我计划:阅读时看到好的金句,就将金句摘抄到本子上,有时间就拿出来看,每周至少仿写三个金句。
第四个方面,收入。
抛开收入谈写作,都是零,只有更多的写作收入,才能支撑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更久。记得自己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很心急,什么类型都写,有人找我,哪怕一篇只出价三十块钱,自己都会很认真的写。最后稿子是录用了,但自己却花费了很大力气,投入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直到自己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扩宽,也结识了很多写作的朋友,才渐渐意识到,不能靠低收入支持写作,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写作陷入死胡同,而且越来越不爱码字。好在后来慢慢投稿,现在的写作稿费基本都在两百元一篇,最高的一篇达到了五百。期待在2019年,写作投稿能达到一千每篇,同时我也会给一些情感大号(已经关注)开始投稿,稿费是三千每篇,我会坚持在这几个公众号投稿,每月一篇。有了更多的稿费支持,才能给自己更多信心,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写作安排:
我现在每周的写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篇自己公众号文章,一篇育儿,两篇情感文章。19年3到6月,除了这四篇文章,计划每周增加一篇高质量投稿文章,下半年,每周再多增加一篇高质量投稿文章。这样每周就是六篇文章的输出。
同时现在公众号的阅读量总在几百徘徊,计划19年,公众号阅读量能过千。
总结和期望:
这大半年的写作,自己的思路成长了,头脑也清晰了很多。很开心自己结识了一群一起码字的朋友,才发现原来这世界真的很大,很多人都过着自己以前完全想象不到的生活。未来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在写作之路上,继续深耕,结识更多朋友,赚更多的钱,当我老了的时候,我仍是一个一直思考的人,还有很多文字陪伴,想想就很了不起!希望你能与我一路同行,不焦虑的世界欢迎你!
2.阅读一本书,根据课程知识,写一篇讲书稿,字数7000-8000字。
如下:讲书稿一篇,总计字数为7174个字。
题目:《如何高效学习》:一本人人都需阅读,提升学习力的好书!
大家好!感谢大家订阅我们的读书专栏:果筱媚和您一起来读书。2019年,果筱媚邀请您一起来多读点书,多写点文,努力向上生长每一天。我是主播果筱媚,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加拿大作家,斯科特·扬所写的,一本风靡全球的书籍——《如何高效学习》。本次的分享由我来为大家撰稿解读。
为什么我会挑选这本书,和大家一起分享,这要从这次春节回家,高中同学聚会,发生在我两个同学身上的故事说起。
我们高中是市里的重点高中,能进来的同学初中基础多不会很差。我们有个女同学叫王燕,性格开朗活泼,眼睛也大,大家都叫她“小燕子”。高一时,她总和同学打成一片,课间嬉闹,没心没肺。可到了高二时,小燕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很少再与周围同学疯闹,下课时间也是坐在座位刷题,很少和同桌、其他同学说话。她还主动找班主任,申请从后三排调到前排学习,为节约时间,她吃饭、走路都在看书。
她的巨变让班里其他同学吓了一跳。重点高中还是十分注重成绩的,小燕子的巨变,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大家都开始疯狂的做题,就怕自己少做了一题,考试你比我多了一分,又前进了一名。如果按照小燕子的努力程度,又在重大高中,读一个一类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可她第一年才刚过二本线,复读一年,仍然刻苦学习,也没能改变命运,最后她只能读了一个二本。因为高中一直埋头学习,又复读了一年,因此后来和她联系的同学不多,知道她情况的人就更少了。
另一个同学则是小鹏,是我们班上的骄傲,高中三年连续年级第一,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提到他都觉得他实在太“牛”了。因为他完全不像小燕子那么刻苦,头悬梁锥刺股般地学习。他很少熬夜,热爱运动,三年坚持打篮球,晚上也不会很晚睡觉。最后高考毫无悬念地去了北京一个重大大学,后来还去了美国排名前三的大学读完了硕士和博士。
这次同学会,小燕子和小鹏都来了。大家都聊起了近况和这么多年的变化。小燕子现在在一家普通公司做人事总监,她主动回忆高中的往事。我记得她感慨,“当时太傻,总觉得付出时间,时间就会对你温柔以待。其实这是不对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用对了方法才对,否则都是瞎折腾。我唯一的优势就是够努力、够坚持,在这个公司这么多年,终于熬过了很多老同事,现在得到了这个职位,也挺不容易。”
人生赢家小鹏,在美国读博士时,和一位浙江富商的女儿顺利结婚,两人已经在美国定居,还有一双儿女,实在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大家纷纷问他,当年成绩那么好,可看起来却很轻松,是什么原因。他笑着说,我可是测过智商的,普通人的智商。我认为实际原因并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复杂。关键是我比较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我父母是做服装生意的,有空我也会去店里帮忙。有人来买哪一款衣服,我就给他那一款。我从来不会想他为什么要这款,我只认准关键问题,一举击破。
看到当年的两个同学,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同,现在生活天差地别。不禁让我更想对学习的本质一探究竟。本着有效提升学习力的宗旨,我打开了《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我期望这本书,也能给千千万万像小燕子一样迷茫的人,带来学习成长之路上的好方法,让大家的学习之路都能更顺利。
《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一出版就风靡了整个北美大陆,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广为流传,成为学习类书籍中常年畅销书品。如果你说你是一个热爱学习,渴望进步的人,却完全不知道斯科特·扬的这本书,那你还不算真的爱学习。这本书是2013年在中国,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就是斯科特·扬对他学习方法的全面总结和介绍,包括详细的整体性学习策略、核心思想以及具体技术,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关于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比喻法、内在化等学习方法,如果你了解过部分这些方法,但又没有看过这本书,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你看到的那些方法,都是出自于这本书。除此之外,作者还为高效学习者,提供了从生活到时间管理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相信跟随作者的脚步,勤加练习,你也会成为高效学习的领军者,众人眼里“神一样的存在”。
斯科特•扬(Scott Young)到底有多厉害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旁人眼里,他是一位因为快速学习,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他。他毕业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专业,现在的他,还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博客之一。他从高中开始,就几乎课下不学习,但仍然能以全班第2名的好成绩顺利毕业。读大学时,他每一次大型考试之前,一般每天的学习也不会超过两小时。他还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10天学完了让多数人头疼的线性代数,1年时间学习了普通人需要花4年才能学完的MIT课程。同时,他的每门平均成绩都保持在A和A+之间。大学毕业后,他又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为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毕业最快的人,因此还登上了TEDx演讲台,向全世界爱好学习的人,传授他的学习经验,是普通人眼里实打实的超级会学习的人。
以上就是《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的简要概述和作者的简要介绍。看完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知道详细的学习方法。那么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述这本书中,关于一系列提升学习力的精华内容。
第一个方面,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同搭建自己的知识库,有技巧。
第二个方面,如何花更少的学习时间,却能学到更多知识,有法宝。
第三个方面:学习高效并最终受益终身的好办法,学以致用。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同搭建自己的知识库,有技巧。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到了高中还要选择文理分科,有的人就是喜欢文科,有的人就是喜欢理科。于是人们会认为他是天生只会什么的脑子。
但斯科特·扬的学习方法完全不是这样。他在大学的专业是商品学,业余时间自学编程,参加各种演讲,文理科他都有学习,不仅是商业课程,计算机学科的33门课,他也都是自学完成,他的秘诀就是保持学习的整体性。简单地说,我们看待知识不能是片面的,应该是多方面的。没有哪一门知识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
记得几年前听过得到创始人罗振宇的一个分享,一个读万卷书、热爱将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其他人的读书人,他说,经常有人问自己,怎么能变得更博学,他为什么能记住那么多的知识。他的回答很简单:他每次学到新的知识,就会像织毛衣一样,和脑海中原有的知识点做链接,最终织成一张大网。
这个观点和斯科特·扬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都是保持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的链接,而不仅仅是将单一的知识放在脑海中,让它孤零零地自生自灭,只有让知识真正固化落地生根,这个知识才会最终武装你的大脑,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服务。不然就算你看再多的书,最后那些知识还是作者的观点,和你的关系不大。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你的观点不对,有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即使我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其他知识和它做链接,那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聪明如斯科特·扬,当然也能想到,他的答复是,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如果真的存在所谓的壁垒,我们也不用硬性找资料去和原有知识相链接,毕竟我们学习新知识是为了和原有知识去结合提升,如果是为了链接而去继续学新知识,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如何高效学习》里,作者告诉大家的是:知识本身是没有疆界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将各种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不能为了零星专业知识,学习海量知识做链接,活学活用,有效学习才最重要。
上面就是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个方面,对于学习也确实如此: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同搭建自己的知识库,有技巧。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本书中第二个对学习有启发的地方:如何花更少的学习时间,却能学到更多知识,有法宝。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作者在书中叙述到:当你面对一个知识点,最好用下面五步来分解、学习、熟练掌握你的知识。
●获取
●理解
●拓展
●纠错
●应用
只有做到这五点,才能让你的知识高效链接。学习最后大家都会,也都能学完,只是像作者那样的牛人,花一年时间学完,而你花四年的时间而已,于是牛人用这三年的时间,再进行更多的学习,慢慢和你的差距进一步拉开,最后变成无法跨越的鸿沟。这就像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一开始是很小的,但慢慢穷人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只能每日解决当日的温饱;而富人每天还有多余的钱可以用于其他投资,创造更多的财富,最后钱生钱,滚出很大的雪球,而穷人只能一辈子穷下去,富人却越来越富有,对于知识的差距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想让你和牛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差异变小,除了和原有知识做链接的能力,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就是将知识高效链接起来。打个比方,高效链接就像高速公路,在一个一个的建筑群(知识岛)中间,依靠数百条的城市内部公路链接。但不要高兴得太早,光有内部公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是完全不够的。你还需要有整体性的知识储备,才能发挥你大脑的真实力量。
这个时候,你需要增加的是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也就是建筑群与群之间的链接。在第一个方面,我们讲的是将脑海中旧有知识和新吸收的知识进行交织提升,那在第二个方面就是将整块的知识体系相互链接。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将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体系,产生关系,方便你下次调取知识时使用。同时这样的高效链接,更能激发你的创造力。
比如这边书的作者,斯科特·扬为什么这么优秀,就与他学过商学专业,又学过计算机编程专业有关,建立了高效链接有关。于此同时,这么多知识点在脑海中碰撞,能让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单一,多角度思考,当你面对一个一般问题时,也许别人的解决方法很片面,而你却能做到将不同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思考,最后给出不一样的解决思路,这就是一种创新。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创新的例子。
在16世纪时,有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贡献也和如今的斯科特·扬一样,如今都被世人称道,他就是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他是数学家不够全面,他从小就对数学、物理学、哲学等兴趣浓厚,更是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经典书籍。他22岁在荷兰当兵时,不经意在公路旁的公告栏上,看到用佛莱芒语书写的一个关于数学问题求解。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让站在自己身旁的人,帮忙将他看不明白的佛莱芒语,翻译成拉丁语作答。不可思议的是,身边的这个人就是以撒·贝克曼,一位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人,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在后来一直为笛卡尔的成长带路。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自己在物理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经常作用于数学方面,比如在数学的几何学中,他发明的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开创了解析几何的先河。
这个发明,让它不仅一改几千年来,这两门学科互相独立的状况,还为后来微积分的发明创造了先决条件。
早年的笛卡尔,现在的斯科特·扬,都是跨学科的人才。而现在的诺贝尔奖的得主,也都是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同时,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兴前瞻性学科,绝大部分也都是跨学科性质。由此可见,未来的精英人才,跨学科、各知识岛之间建立高效链接,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方向。
将知识群和知识群之间做高效链接,不仅能让你的学习更高效,还能让你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笛卡尔、斯科特·扬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原来学习如此好玩,它根本不是被动、强迫、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个让你既增长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的好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为大家介绍了几种建立知识高效链接的有效结构:感知结构,关系结构和基础数学结构。通过这些广泛使用的结构,能让我们将知识岛链接在一起时更简便,同时效果也更好。
以感知结构为例,每个人都是能看到图像、听到声音,对事物有感情的动物,但这些感觉其实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将他们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感知结构是我们在做链接时,使用最多最广,也是最基本的机构。
很多生活在北方的人,可能没有看过南方的一种水果,它叫红毛丹。红色的外表,一个个乒乓球一样的大小,外面却包裹着很长的刺。第一次看到它的人,都会被它的外表吓到,这是什么,刺会扎人吗?这能吃吗?但真正吃过的人,就知道它是一种水果,口感类似荔枝,刺也不会扎人,尤其是放的时间越久,它的刺就会变得越软,完全没有攻击性。所以我们可以将红毛丹,与我们脑海原有的水果知识库做链接,同时将它归入水分较大,核比较小的荔枝一类。不论是颜色、形状、口感都很类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它的外面有一整圈长长的刺。下次再看到时,我们就能立马回忆起这些知识点,这就是感知结构的表现。
讲完了上面的第二个方面,我们学会了如何花更少的学习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缩短与牛人之间的差距,那么现在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第三个方面,学习高效并最终受益终身的好办法,学以致用。
我们知道了知识只有做链接,才能记忆得更牢固,我们也知道了知识岛之间,要通过各种方法建立高效链接,但如果这些知识或者知识岛,我们只是知道了它,并不把它运用、分享、创新出来,就不能算真正的高效学习。因为只有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真正创造的有价值的知识,才属于有用的知识,才实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学了很多知识,看了很多书,可最后书还是书,知识还是知识,自己还是原来的那个人,根本原因就是很多表面上热爱学习的人,都只做完了前面的第一、第二步,很少有人真正做到了后面的第三步。只有将更多的知识引导到实际应用阶段,你深入理解的知识才会越多。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既是练习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你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知识点将会真正变成属于你的知识,成为你的筋骨,和你合二为一,别人再也拿不走它。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有个人很饿去吃包子,连吃了十个还不饱,直到他吃到第十一个时,才吃了半个就饱了。他很遗憾地说,早知道才吃半个就饱了,之前就不应该吃前面的十个。很多人把这个笑话也比作我们看书学习,很多人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可还是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因为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会直接显现出来的,就像一个人不会傻傻地把自己的财富,天天随身携带,他只会把它们存入银行,需要的时候再去提取。知识和人的财富是一样的,当我们知道了很多的知识点或者知识岛,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不会时不时从脑海中跑出来“兴风作浪”,否则你的大脑会感觉每天有很多知识在“打架”。
所有存储在我们脑海中的知识,如果我们不去运用它,它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最后它可能会跑出我们的脑子。作者打了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都知道的图书管理员,他可以把图书馆中,所有关于管理学的书籍都通读一遍,甚至最后达到能写出一本高质量企业管理的书籍。但他完全没有实际的管理企业经验,最终他的那些观点也只是自己的闭门造车,并不具有实际指导价值,能否为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只能是听天由命。
与这位图书管理员完全不同,我知道的一个博物馆志愿者的故事,则非常具有实际意义。他的本职工作与博物馆和文物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一名通信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从小到大,他就非常喜欢看书,什么书都喜爱看,尤其是人物、史书等,他的兴趣特别强烈。记得他回忆,有次为了能找同学借来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籍,求了同学很久,结果同学只同意借给他一个中午。于是那个中午,他只用了几分钟吃饭,其他时间全部用来看书。才上小学的他,硬是在中午休息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看完了10万字的一本故事书。
因为看的书很多,他对很多历史人物、文化古迹和出土文物,都非常熟悉。博物馆经常会有一些临时展览,多数是一些很有来历的字画、文物、传世珍宝等。每当这个时候,就是博物馆最缺人手的时候,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考证这些文物,并在短时间内熟悉,为广大观众服务。
他多年博览群书,知识储备丰厚,每当这个时候,他会很快切入新的展览,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讲解,很多知识都是大家闻所未闻,但他却如数家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当代还是历史悠久的文物,他都能讲它们背后的故事,为大家娓娓道来。他的秘诀就是:一定要将自己以前看过的书中内容,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只有通过这样不停的讲解,反而能促进自己多复习原来熟悉和了解的知识点,最终将这些知识完全变成自己的财富。
学习知识其实没有秘籍,唯有不断运用它,不断在实际场景中,呼唤它出来,让它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它才会一直安心为你服务,最后成为只属于你的、独有的知识。否则你看再多的知识、了解得越多,最后知道的反而越少,这样只会让你爱学习的劲头,受到打击。活学活用,才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根本。
分享到这里,今天的内容也快要接近尾声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讲述《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第一个方面,我们讲到了: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同搭建自己的知识库,有技巧。没有哪一个知识点是独立的孤岛,我们只有让它们自己做好链接,才能真正让知识变得更丰富、更容易被掌握。
其次,在第二个方面,我们讲到了:如何花更少的学习时间,却能学到更多知识,有法宝。知识建立了链接还不够,我们要让知识岛之间互相建立高效链接,这样才能在跨学科的知识调取时,更快捷,你也能成为更优秀的人才,进一步拉开与旁人的差距。
最后,我们讲到了第三个方面:学习高效并最终受益终身的好办法,学以致用。学习还是不行,会学习的方法也不行,只有真正的运用才能让知识属于你,运用得越多,知识和你的联系就越紧密,越是让你受益终身的知识。
《如何高效学习》,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大量阅读输入,快速获取知识,大脑深入思考,将学到的知识点,与大脑中原有知识点进行链接。多多练习,将单个知识链接成知识岛,岛与岛之间高效链接,让知识之间不再有空隙,同时活学活用每一个知识,达到高效学习的最终目的。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和您说再见了。这次的分享,是我们关于提升学习力的总结,如果您喜欢,也希望您的朋友也加入学习的队伍,真诚欢迎您将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一起好好学习,高效学习!2019年,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因为学习永远都不会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