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是幸福的。
休闲的“敌人”是消费。
因而,幸福的“敌人”是消费。
这个“逻辑三段论”当是成立的。然而,面对这个“逻辑三段论”时,会有许多惊讶:“我在休闲时就是逛街购物,很是幸福,怎么可能‘消费’是休闲的‘敌人’、是幸福的‘敌人’呢?”
这疑问的话语似乎是不错的,但只是表象上的一种确证。进一步设问:
富裕后的日子里,是否感到时间有点不够用?是否有“时间短缺”的感受呢?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的感触可能有所趋同了。
“挣钱和花钱恰恰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支出。”
面对这个断言,该是没有人会否定的吧?该是有力支持“富裕后时间短缺”的现实状况吧?
请注意:吃饭、睡觉的时间不属于“休闲时间”,是为“生理必需时间”。在此基础或前提下,挣钱和花钱占去大量的时间后,还有多少休闲时光呢?
现代工作令人不愉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时长”,现代消费不仅占用时间且多有“假冒伪劣”问题,因此,“休闲时间”还有多少?休闲时光中还有多少幸福?若加上休闲中的“乏味”,幸福还剩多少呢?
这其中,最深层次的逻辑——“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为我们揭密了“富裕”和“时间”的矛盾问题。
当然,其“时间”的概念是“层序化”的,是统筹了“工作时间”、“消费时间”、“自由时间(休闲)”和“生理必需时间”的,尤其注意和注重了“时间配置”问题。
郑也夫先生断言:“现代人的自由时间肯定比原始时代少。”“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同比例地减少人们的工作时间。”
原始社会、狩猎和农耕时代,人们“饥饿择食,饱足则闲适”是可以想见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减少人们的工作时间”,或者减少的有限(一个礼拜日到双休日,是否为真正的“休闲”,还当另论),则是我们的现实。
何以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了,自由闲暇时间却未同比例增长呢?
郑也夫先生指出,经济思想家在1930年代预测:“生产力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将导致自由时间和闲暇的大幅度增长。”然而,现实确是“社会发展是遵循着商人主导的另一思路:增加工资——增加消费——增加(或不减少、小幅度减少)工时。这样,在工作时间、物质消费、休闲时间三者的配置上,物质消费膨胀,从而支撑了工作时间,抑制了休闲时间的增长。”对此,郑也夫先生称之为“消费主义的胜利”。
对“消费主义”及其“胜利”,郑也夫先生予以了客观的、本质的、鲜活的批判。
■ 消费主义的时间配置是“不当的”——“多干,多消费,少休闲。”我们能说其“恰当”吗?但郑也夫先生没说其是“不对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必有其根因和条件,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就不能讲“对不对”的问题。
■ “消费主义的胜利,意味着并决定了拒绝缩短工时。”这就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本质。
■ “消费主义的胜利,意味着它的价值观内化在很多人心中,很多人感到自己物质占有上的不足,要去拼命地挣钱和花钱,而挣钱和花钱恰恰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支出。”这就鲜活地揭示了何以“休闲时光”少。
基于上述,郑也夫先生确凿了一个规律:“如果不过度消费,就必然增加休闲(时间)。”问题是:可能吗?
郑也夫先生别具只眼地引述了一位西方著作者的论言:“消费不是自由时间的朋友,而是休闲的对立面。工商界与政府并不喜欢让人们拥有真正的休闲,只希望人们把休闲时间用于购买物品和他人的服务,或为政府纳税。”
如此论言,不是“真思想”?不是生活的“真思想”?不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思想”?温饱富裕后的我们,不是应该“生活出”这样的“理性”?
消费,是休闲的“敌人”,是幸福的“敌人”,这个逻辑,该是昭然了。
如上的“思读”之后,我们该有怎样的“副产品”呢?
① “物质消费膨胀支撑了工作时间(拒绝缩短工时),抑制了休闲时间的增长。”这不是“生活的看不见的手”吗?不是启示我们:学习进步,工作愉快,生活幸福,都在于找到其背后的“看不见的手”——规律、惯性力等;发现“看不见的手”,进而扭住这只“手”,人才能真正实现“解放”和“自由”。
② 劳动,该是人的幸福生活的手段,不是幸福生活本身吧?人,是否在长期劳动中变成了“劳动工具”、“劳动的奴隶”了呢?这是否是我们温饱富裕后最该深长省思的问题?
具象的思考则是:人,是否“习惯了”劳作?不种地,则打工(农民);退休了,去种地(职工)。是否乐趣在于劳作——有事儿干,不虚幻?是否没有在富裕的过程中真正发展出有益于人的身心的休闲方式、有价值的休闲内容?这恐怕是最为要害所在。
③ 温饱富裕后的“休闲”,是一个重要生活哲学与人生哲学问题——人,如何“思想”自己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以为,在这个“思想”中,有力的“左手”当是“哲学文本”,有力的“右手”当是“社会学文本”,因为二者都“聚焦”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文本”重在“思维的撞击”,“社会学文本”重在“存在的敲打”,人若以此二者为美好幸福生活的“左右手”,则会使自己富裕后的“思维”更加飞扬,“存在”更加富有色彩!
“孟母三迁”,彰明了“与谁为邻”的妙道。
富裕后的我们,不该“哲学”与“社会学”为把握幸福美好生活的“双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