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故乡家乡征文岁月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作者: 明子青少年教育与心理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18-08-30 23:38 被阅读12次

几十年来,因为上学工作离开老家,虽然也常常在节假日看望妈妈回家,但是却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在村子里走走,转转。

今年在回乡的这几天里,每天早晨都陪妈妈到南北路上去转转,散步,顺便看看村里的变化,听妈妈讲村里的这些年的故事,这几十年来变化真大呀。

01   

现在村里村外的交通很便利,同村通公路,修到家家门口,还有专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这不,他们夫妻已经早早打扫完毕了。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看看头顶的蓝天真的是让人格外舒畅,更有清新的空气,在城里是很难得的。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村里也通有网络,维护的也挺及时。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家家户户生活大大提高改善了,家家是平房,门口几乎都有小的花园,到处果树,鲜花盛开,真是很美。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02 

到处都是果园,都是树林,庄稼倒种到不太多。尤其是村南边的滩地里,以前每年夏季都连片的种有玉米,可是今年我看了大约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里种着早熟玉米,四分之一的地是种着芹菜或者卷心菜等菜,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是桃树园,剩下的土地,闲着长满了荒草……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我问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玉米种的这么少?妈妈说,一方面是因为水费太贵,水费一直在上涨(虽然这里也有政府拨发扶贫款,资助打了十几眼扶贫深井,由私人经营承包了),村民们浇水一亩地在120元左右,太贵了;另一方面,因为玉米价格低,卖不上价钱,算起来种玉米很不划算;即使种上玉米也往往因为天干旱,缺水也结不了棒子,最后也就只有砍了喂牲口吃,所以很多农民往往干脆就不种了,既省力又省钱,让地留着下半年种麦子,兴许还能赶一个好收成……

我想起在十多年前,南边的是滩地盐碱地较多,地下水比较很丰裕,有大片的芦苇,有很多大片的菜地和大片的玉米地,原来的机井灌溉很方便,几乎年年都是丰收的。

近些年因为天太干旱,雨水少,井水靠不住,大片地都的空闲着,长满了荒草,让人看着很可惜。

再说这几天在家里,从刚开始水很小,到这两天已经没有水了,家里吃的用的都是前两天存的水。

今年,不论是农业用水还是生活用水,都很紧张,很不方便。

让人不由得感叹,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给村里花了几百万修的扶贫深井,却没有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没有能够惠民便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3

转到了村委会,了解村里这些年的一些情况。村委会修建的很不错,一排平房,有七八个房子,还有一个大的广场,一个主席台大概也是集会之类用吧。没见到村干部,倒见到了几个上级扶贫蹲点驻村干部,和他们聊起了村里的扶贫情况。 墙上贴着他们的整个扶贫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关的负责人员,以及各种扶贫资金管理监督规定等等,看起来整个系统做的比较严密有序。

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扶贫,来那种粗放式的扶贫到现在比较精细式扶贫了。村里共有大约1800人,共400多户中,原来大约有四五十户贫困户,经过这几年政府的努力工作,现在大部分已经脱贫了,今年只剩下12户了,剩下的这些大体都是那些老弱病残孤寡之人。对这些人都有相应的一些长久措施,现在不仅仅扶贫,也在扶智,扶志。

其实扶志气,扶智才是根本,那些贫困户除了部分是由于老弱病残外,不少人却是由于教育缺失,由于生存生活能力的不足,更有不少人是好吃懒惰,游手好闲,胡作非为导致贫困的,如何精准扶贫,有效扶贫,需要用心来做。

关于扶贫,曾经和村里的人聊过,他们说也出现过很多问题,比如“贫困光荣、贫困无赖、争当贫困”……

这几个干部介绍了对这些扶贫户的一些措施,给我们看了一些资料,比如说让每个扶贫家庭都有家训等,全村有村规村约,有各种红白喜事的公约规定,比如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之类的,还有相应的管理监督员,还有记录等,村里也编写了村史,还有各主要姓氏的族谱之类的资料,这些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的,对于人们了解村子以及各族户的历史现状提供原始资料。

无意中聊起了现在铁腕治霾问题,从县城到农村都在大力推行使用天然气,在县城已经给近年安装天然气的家庭补贴1000多元,鼓励家家户户都安装天然气,而且天然气公司已经把管道通到了每家每户附近。今年村里也已经宣传要求准备安装天然气管道,要求家家户户不能燃烧柴禾,挖掉做饭的锅台,一律安装天然气。这要求每家大约出2000多元,国家补贴1000多元。

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安装,认为这样代价太大。大多农民家庭已经使用了电磁炉,还有一小部分用烧柴火(农村各种树枝柴火比较多);还有今天农村日常留下的人口并不多,有相当一部分年轻力壮的人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才可能回家,村里留下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妇女儿童老弱病残;村民之间住的还比较分散,如果真要把天然气管道引进来,那化费也是挺大的;而且从实际来看,在农村相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雾霾并没有那么严重。

这样一刀切的在农村推行使用天然气,是否提前做过充分的实地调查和论证?是否从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得失弊考虑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可能让有些措施,真正符合实际,符合民意人心。

相关文章

  • 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几十年来,因为上学工作离开老家,虽然也常常在节假日看望妈妈回家,但是却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在村子里走走,转转。 今年在...

  • 回乡偶记

    序 鸟巢休憩的雏鸟醒了,叽喳叽喳地扑翅嬉闹,犬舍阖眼的幼崽醒了,呼哧呼哧地蹬腿撒欢,被窝蜷卧的我也醒了,嘟囔嘟囔两...

  • 回乡偶记

    接到外爷去世的消息,已经快凌晨12 点了,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萦绕着童年、青年以及成家后和外爷的交集。外...

  • 回乡偶记

    都说过去是过眼云烟,可这些烟在我眼里飘飘荡荡,始终无法散尽。 自从上大学远离故乡之后,就很难得再回到这个小城过上一...

  • 回乡偶记

    昨天4:00钟准时起床,洗簌完毕,4:30乘前天晚上预订的滴滴出行,5:00抵达虹桥机场,匆匆吃过早餐,5:...

  • 回乡偶记

    今日回乡,看到村庄还是以前的样子,青砖房基的杂草还是丛丛碧绿的,村头的大榕树还是潮湿得爬满青苔,在正巷还是...

  • 回乡偶记

    夏至,又一个回乡的时节。 古人言“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却常常莫名地产生一种身在故乡为异客的感觉...

  • 回乡偶记

    时光如野草 正疯狂 撑破土壤 在八月的乡野跋扈 秋天的的老虎 正疯狂 在黑色T恤上勾勒图案 在闷热的空气里喘息 蝉...

  • 回乡偶记

    差不多半年前从一线城市撤回来家乡发展,刚开始以为以后每个月都能回家一趟了,然而事实是依然从清明节回来那次直到这...

  • 回乡偶记

    | 2018年9月03日 1、 周五夜里11点多到家,开门没见到蛋蛋与拖把,1个月不见,他们已认不得我,躲了起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乡偶记———新时代特色: 扶贫与治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s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