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人人以当兵为荣,以从军为乐”

作者: 祥说近代史 | 来源:发表于2017-08-19 17:01 被阅读0次

今天,人们提起晚清尚武风潮时,常常首推严复或梁启超。在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中,这两位(尤其是后者)的确是佼佼者,影响也十分深远。不过,在政治实践群体中,也有一位不该遗忘的大佬,他对中国尚武之风的复苏,同样功不可没!

他,27岁中进士(探花),初为清流派领袖,后成洋务派主力,人送雅号“张香帅”。他就是晚清传奇人物——张之洞。

先来看一则史料:

“近年来东西洋各国,精研兵事,最重武职——故人人以当兵为荣,以从军为乐,以败奔为耻。而中国仍有‘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之谚,稍有身家,咸所鄙弃,贵贱之分,强弱之源也。”

这是1898年7月4日张之洞向朝廷上奏《变通武科折》中的一段话,矛头直指中国“重文贱武”的传统,可谓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回望几千年中国历史,尚武精神虽从未消失,但自两汉后渐次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没有进入体制内的读书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见得受人尊重。

如果中国历史仍然遵循旧式轮回,尚武精神或许就这样僵死着。然而,西方的坚船利炮彻底改变了这艘陈年老船的运行轨迹,沉寂许久的尚武精神终于重见天日,满血复活。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魏源就已在《海国图志》中强调了军事的重要性,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是关注的重心在“技”不在“人”。而且,这本神奇的著作在当时根本没人重视,甚至有官员叫嚣“毁版”,反倒是被我们瞧不起的日本,在偶然得到这本书后奉若至宝,把它当做明治维新的“红宝书”。

中国真正重视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是在中法战争之后。其时,清廷主持进行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张之洞在奏折中痛陈以往军事之弊:

“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台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而不知训练修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

所以,他提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的著名论断。(耳边响起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的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可惜的是,在那个天朝意识盛行的时代,开明者终究只是少数,自大、腐朽的清廷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在那场让国人痛入骨髓的甲午战争中输掉了底裤。谁能料到,从未进入慈禧等人法眼的“蕞尔小邦”,竟然轻轻松松就把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踩在了脚下,甚至想把辽东半岛、台湾列岛收入囊中。日本,当真像极了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的毒蛇!

经此一役,中国人总算睁开了迷迷糊糊的双眼。士大夫陈耀卿大声疾呼:

“中国自古以来,重道而轻艺,重文而轻武。以其重道而轻艺也,故诗书礼乐之微,纲常名教之大,皆可以震古而烁今,至于制器尚象,则未免率而不精;以其重文而轻武也,故词章性命之学,雍容揖让之风,可以超前而轶后,至于海上争锋,则未免瞠乎其后,此中国得病之源也。”(《皇朝经世文编》)

超越洋务时期的强军浪潮席卷而来,武备学堂成为挽救颓势的灵丹妙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中国大地,与李鸿章时期的零星存在已不可同日而语。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正是这场潮流的引领者之一,他所筹办的湖北武备学堂曾经盛极一时。据不完全统计,清末十几年间,湖北共培养5千余名新式军事人才。由此,也就不难明白为何武昌起义会爆发于此并能够取得成功了!

派遣留学生,是张之洞军事人才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派往哪里呢?日本,也就是要向对手学习。被西方侵略,承认自己不如“蛮夷”,转而向对手学习,为的是最终打败敌人。这,正是近代史的吊诡之处。甲午战后,中国人转身向东学日本,掀起留日高潮,是因为日本与中国实在太相似,他们能改革成功,我们也能,比起学西方,显然学日本更符合我们国情。

张之洞是学习日本的主要倡导者,曾在《劝学篇》中说: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专门派姚锡光等人派赴日考察,行前叮嘱说,此次考察“武备尤要中之要”。回国后,姚锡光著成《东瀛学校举概》一书,详尽介绍日本陆军学校情况。应该说,湖北的军事学堂主要效法日本。

武备学堂大为兴盛,原本就十分尴尬的武举变得更为鸡肋。清末最早提出废除武举的人,是曾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早在1878年,他就向朝廷上奏《请停武闱片》,结果被慈禧老太太骂了个狗血淋头。后来,甲午战败,废除武举的讨论又逐渐热闹起来。荣禄就曾上折子,只不过他比较聪明,主张改革武举,而不是废除。张之洞亦是推动者,本文开篇那则史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给朝廷上的改革武举折子。

戊戌变法期间,武举的确进行过改革,但很快就被慈禧恢复:“所有武场童试及乡、会试,均著仍照旧制,用马、步、箭、刀、弓、石等项,分别考试。”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实行新政,武举才最终被废除。背后主导者,同样是张之洞。

他与刘坤一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称,通过武科考试选取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近代军事的需要,“硬弓刀石之拙,固无益于战征;弧矢之利,亦远逊于火器;至于默写武经,大率皆系代请文字,且不知何论韬略……揆之今日时势,武科无益有损,拟请宸断,奋然径将武科小考、乡、会试等场一切停罢”。不久,清廷即发布上谕,正式废除武举。

要注意的是,中国尚武精神的复苏遵循两条路径:一是强军,最终走向“枪杆子”时代;一是强种(民),致力于扭转“东亚病夫”形象。所以,西方体育的引入和普及同样是尚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体育最早由教会学校传入中国,后来洋务派在军事学堂体操课程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足球、跳远、跳高等,旨在强健学生体魄。不过,学校体育真正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始于张之洞等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该学制完全模仿日本而来,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设“体操科”,分为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等。

1904年,张之洞亲自编写了一首《学堂歌》:

“大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圣太子,图自强,除去兴学别无方。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教德育,亢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孝父母,尊君上,更颈公德联四方。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体育,被摆在了学校教育的第一位!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军事体操和一般体育的兴起,逐渐使得学堂出现“剪辫易服”的风气,因为过去的旧式长袍实在束缚了身体的力量。而张之洞对尚武精神的提倡有个关键性前提,即:维护清廷统治,力主忠君爱国。故而,他极力主张制定学堂冠服制度,以中式服装为主,“处处与外国装饰显然有别”,在此基础上再参酌西法,一扫“向来迂缓沓拖之状,颓唐萎靡之习”,“从此胶庠塾序,皆具有尚武之精神,尤存有秉礼之规范,庶足为自强之基”。

这显然是他提出的“中体西用”在服饰制度方面的体现。后来,在他的强力推动下,清廷统一了全国学堂冠服制度,但终究无法抵挡革命的浪潮。(待另文专述)

祥说:真正的尚武,绝非流于表层的强军、强种,而是培育坚韧的爱国心。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言,“若皆有持危扶颠之心,抱冰握火之志,则其国安于磐石”。

相关文章

  • 张之洞:“人人以当兵为荣,以从军为乐”

    今天,人们提起晚清尚武风潮时,常常首推严复或梁启超。在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中,这两位(尤其是后者)的确是佼佼者,影响也...

  • 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王卓尔 (10岁) 同学们好,老师们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有人说:“读书足...

  • 吾日一省

    以聪明为耻 以勤奋为荣 以吃亏为福 以刻苦为乐

  • 学习八荣八耻

    以热爱学习为荣,以讨厌学习为耻 以尊师爱友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勤奋好学为荣,以...

  • Python 八荣八耻

    以动手实践为荣 , 以只看不练为耻;以打印日志为荣 , 以单步跟踪为耻;以空白分隔为荣 , 以制表分隔为耻;以单元...

  • 新八荣八耻hoho~

    以关心老婆为荣,以忽视老婆为耻; 以伺候老婆为荣,以麻烦老婆为耻; 以赞美老婆为荣,以批评老婆为耻; 以抢干家务为...

  • 核心价值观四:客户第一

    以客户成功为荣,以客户失败为耻; 以客户认可为荣,以被人投诉为耻; 以主动联络为荣,以不闻不问为耻; 以成就客户为...

  • Python"八荣八耻"

    以动手实践为荣,以只看不练为耻。 以打印日志为荣,以单步跟踪为耻。 以空白分隔为荣,以制表分隔为耻。 以单元测试为...

  • 核心价值观七:结果为王

    以日事日毕为荣,以拖拉懒散为耻; 以拿回结果为荣,以借口解释为耻; 以达成目标为荣,以吹牛浮夸为耻; 以敢于PK为...

  • 学习php八荣八耻

    以动手实践为荣,以只看不练为耻。 以详细注释为荣 以注释残缺为耻。 以打印日志为荣,以出错不报为耻。 以局部变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之洞:“人人以当兵为荣,以从军为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wt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