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改革其实是一场博弈之争。
原有的教育模式为什么走进了死胡同?因为大家进入了“囚徒困境”。
为了高考出成绩,高中的知识初中学,初中的知识小学讲,小学的知识在学前班解决,再往前还有幼教和胎教,为的就是不输在起跑线。
为了比拼成绩,学校的主科课程越来越多,家庭作业越来越多,考试越来越多,艺术体育内容越来越少,课外知识越来越少,探索精神越来越少……
为了先学知识,课外班越上越多,课外班的内容越讲越难。这些内容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却大部分用不上。
学习军备竞赛的结果,增加了学生、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教育压力和教育负担,但对于学生和社会来说,却并不是最优的结果,这不就是“囚徒困境”吗?但这就是原有教育模式下的“纳什均衡”。
教育改革为的是打破原有的均衡。
首先增加协调机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份重要文件中,均提及让所有学校增加体育和艺术课程,减少课后作业量。在国办的一份《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文件中,对于课外班还有更加严格的限制:教学内容不能超越同级课程进度,下课时间不能晚于八点半,课后不允许留作业,严禁组织竞赛排名……
通过这些办法,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限制了“学习军备竞赛”,一定程度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其二,改变博弈规则。国办近期推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的核心意图是: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也就是说,教育主管部门在思考改进博弈现状,优化各方利益的时候,采取的是主动改变现有规则的策略。
今后的高考,除了成绩,还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这相当于增加了招生录取的新变量。至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兼顾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如果保证新的评价标准公平公正公开,这些是更细致和繁重的后续工作。也是保证新规则真正有效的关键。
其三,改变博弈的报偿。目前之所以把高考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指挥棒,是因为高考的回报最大,所以有“一考定终身”的说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互联网时代,蓝领工作、体育、艺术、出国、自媒体……这些全新的生存途径有的比大学毕业还有前途,收益更高。相信随着社会进步,个人选择将越来越多元化,高考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