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二)

作者: 蒲攀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19:54 被阅读74次

一、汉魏本体学说的发展

秦汉哲学构建了以“五行”、“天人感应论”之“天命论”为本体的学说,呼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得注意的是汉代的一统天下的政治环境,并没有带来学术上开放的心态,以董仲舒为代表,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术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官方的代言,从此“道”只能在尧舜禹,周文武,孔孟那里。汉人似乎只能“明道”。但这一切都在“有”的一维层面上展开,缺乏本体的自觉。造成了两汉经学的衰微,导致了魏晋玄学学风的转变,使之从承衰救弊到张显理性,进而追求人性的放达与逍遥,最后到穷究本体论之学,实乃逻辑发展之必然。

对于这种转变,汤用彤说:“研究时代学术之不同,虽当注意其变迁之迹,而尤应识其所以变迁之理由。理由又可分为二:一则受之于时风 。二则谓其治学之眼光、之方法。”在汉魏学术风气转折的过程中,高诱和刘劭在贵无论的发展前期酝酿中值得重视。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二)

二、高诱的“道贵无形”

高诱(生卒年不详),东汉末乃至魏之际的思想家。他在《淮南子》的注解中阐发了老子的道,明确了“道”和“无”的关系。什么是“道”的问题上,高诱认为:“混冥、大冥之中,谓道也。”“隐幽冥,不可道也。犹圣人之言,微妙不可言。”不可道,故曰不道之道。高诱说:“道贵无形,无形不可奈何,道之所以为贵也” 道虽以“无有”为本体,但决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是以“无形”为自身存在形式的实在,这是值得重视的地方。

高诱继承了道家虚无、无为的思想。他说:“虚者道也。道尚空症,无为而无不为。”由于“道尚空虚”,虚无无疑是道的根本。显然,它是“无为而无不为”。就其具体内容来说,“无为”指“恬淡静漠”、“无官”,据此可实现“致治”、“致神”的结果。相反,“有为”则“不能行清净无为”,结果只能是“有伤”, 即有伤于物之自然,难能“致其治”和“立其功”。人们如果能行虚无之道的话,就能实现“无不为”。他以“无有”为本体、以“无为“为“道”,认为有形的万物生千无形的“道”。故“天无为而化”,在自然无为这一点上,“道”与“天”是完全相同的。在形上,“道”虽无形、无有,但生成和成就万物,具有无限性。在质上,它向人们揭示自身无为的特征。高诱的这些思想何与王弼的无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二)

三、夏侯玄的本体思想

夏侯玄,字太初,征南将军夏侯尚之子。夏侯玄的著作主要有《本玄论》、《辨乐论》等,皆失传。夏侯玄的玄学思想,因其著作散佚而无从知其全貌,不过根据何晏《无名论》一文中所引数语,略知他也是主张贵“无”的。

他主张“道”本无名,见于《列子·仲尼》张湛注,说:“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之为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燕,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之为名,取世所知而称之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浮者邪?夫为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 “道”因无名才成万物之本。

《无名论》引用的夏侯玄的言论是:“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邪?夫惟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就是说,“自然”也就是“道”,也就是“无”,天地万物有赖“自然”而得以化生,圣人有赖“自然”而得以成就事功。这一观点何与晏、王弼颇为近似。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二)

四、何晏对本体的思考

何晏,是早期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据《三国·志魏书·何晏传》记载“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10篇。他的著作多已散佚,至今保留完整的只有《论语集解》和《景福殿赋》。

何晏写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住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有之为有,恃无以生; 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从根本上讲,何晏认为“道” 的本性只能是“无”。所以他说:“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如果说天地万物是“有所有”,那么“道”则是“无所有”,是“不可体”的。而这个“无所有的“道”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所以,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才是“道之全”。在他看来,“有”与“无”两者之中,“无”才是根本,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二)

五、王弼的“贵无”本体论

王弼,魏晋玄学“贵无”理论的奠基人。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 《周易注》 《论语释疑》 《老子指略》 《周易略例》等思辨性的哲学论著里,系统阐述并论证了“无”的概念,为魏晋玄学的真正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道”既是《老子》中一个最高、最重要的概念,也是王弼哲学的出发点,老子和王弼认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道”。王弼不仅把“无”看作是“有”的根本、“道”的根本,而且把“无”看成是先千天地、先于阴阳、先于万物的本源性存在,并且,就连人之德行品性都依赖于“无”而产生。“无”是世界之本体,“有”是“无”的表现,任何“有”都只是暂存的现象,最终都必然会归“本”还“无”。 “贵无”而“贱有”是王弼理论的基石。

二〇一八,一,九晚

相关文章

  •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二)

    一、汉魏本体学说的发展 秦汉哲学构建了以“五行”、“天人感应论”之“天命论”为本体的学说,呼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学...

  •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四)

    一、“得意妄言”的本体认识论 《老子》第一章曾开宗明义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明白地告诉...

  •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三)

    一、“无”的维度 王弼援道入儒,直指万物的本原。他提出了“名教”之本在于“无为”的论断,以此来超越伦理政治的理论困...

  •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六)

    一、裴颜的“崇有”论 裴颜,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绛县人,西晋时期哲学家。在裴颜生活的时代,玄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

  •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五)

    一、嵇康的本体探索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今安徽滩溪人,魏晋时期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不仅懂得弹奏古琴,也...

  • 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其一)

    一、魏晋以前的本体思想概略 先秦以前哲学中的本体论,关注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自然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

  •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掌权,即以法治天下。他在用人上提出唯才是举,这种只问才能不问德行的思想,...

  • 玄 学

    玄——魏晋的时代精神,玄学不是迷信!带你探索真正的魏晋玄学文化! 说到玄学,有些人立马就会想到什么阴阳秘术,什么奇...

  • 134讲听课笔记

    134.玄学先驱:骄傲的夏侯玄和自恋的何晏 主讲:姜鹏 魏晋玄学,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情。魏晋玄学...

  • 《中国哲学十九讲》第11—12讲梳理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以及玄理之内容与价值 1、魏晋玄学之背景 (1)清议→清谈(内容、方式、姿态) (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魏晋玄学的断想(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ch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