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梅雨季一般从6月中上旬开始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所以现在的江南正值梅雨季节。
自己对于节气的关注,应该始于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经历。那时,家乡的人们的生产劳作和生活起居基本都是依时而动。
家乡的梅雨季前几天,不认字的95岁的老父亲问我:小暑到了吗?我翻了下日历说:再过三、四天就到了。但我仍然惊咤于他对这些节气的执着和记忆!一个足不出户的老农不用看日历也还能大致猜到什么节气该来了。这是他从小开始作为一个农民对节气和农事的深厚情结。接着两句农谚从他嘴中脱口而出:“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家乡的梅雨季在一个农耕社会里,物候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参照系,好多浪漫而富于诗意的名称亦由此而来,或者说,它们是互相印证联袂演绎的。例如,清明节前后的雨叫“杏花雨”,风叫“杨柳风”,水叫“桃花水”。有一种在麦收季节迁徙到我家乡的会发出“麦枯、麦枯”的鸟我们小时候称为“麦黄鸟”。那正是麦黄,桑葚熟,阿公阿婆红的时候。反正是一年中的最好季节,万物都带着香气和色彩,连呼吸也是干净而温暖。而梅雨之得名,原因也正如有人写了一句很著名的诗一一“梅子黄时雨。”
家乡的梅雨季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每次对学生讲解“梅雨”这块知识点时,总要讲到从太平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冷空气流在江淮地区上空相持不下,相互“打架”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暖湿气流上升后就落下大量的雨水。而此时正好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故叫“梅雨”。而梅雨时节,空气湿度大,地面、墙壁、家具等都是湿漉漉的,容易发霉,因此也叫“霉雨”。
梅雨是消消停停不紧不慢的,落在家乡的屋上、池塘中也是悄无声息的,甚至把一些农具和整个村庄都洗刷得很干净。阳光像华清池里出浴的杨贵妃一样娇柔无力。而空气总是潮湿而凝滞,到处都散发出一种难闻的霉味。
家乡的梅雨季前天去家乡钓鱼,半月不来,地里的杂草欢快地疯长,足有半人高。看着这些嫩绿的杂草,我忍不住拿出手机先拍下一组绿藏在手机里。然后再用手去拔草,弄出一个钓台再安心开钓。也难怪,这是草木生长的最好季节,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恰到好处。
家乡的梅雨季 家乡的梅雨季我们小时候,由于粮食产量低,水稻分早稻和晚稻两节种植。晚稻收割完后的下半年,农民还在田里种上大麦或油菜过冬。而上半年立夏季节一过,人们就要开始种植早稻了,此时,正好赶上江南多雨季节,我们就戴着斗笠,穿上簑衣开始种田。“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江南湿润多雨,水稻历来是农作物中的主角。但南风吹送水田里腐殖质温热的气息,常常让劳作中的我心旷神怡。这是一年四季中空气最让人舒展的时节。
家乡的梅雨季小时候,在这个麦收和插种的连作季节,时断时续的梅雨伴随着乡村各个场景里忙碌的身影,就像是一曲紧拉慢唱的戏文,一直延续到小暑前后(明天就是2019年的小暑)据说我们杭嘉湖地区的出梅日期一般是7月10号前后。因此,虽说梅雨缠绵,但就像是两个恋爱的大学生,一毕业,缘分就尽,说散就散,像是冷暖空气,各奔东西。梅雨一停,天空豁然开朗,接着暑热就降临,烦吵的知了就要叫上几个月。
家乡的梅雨季 家乡的梅雨季每年梅雨季节,都要看几场“大水”。此时看着波滔汹涌的江水,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小时候发大水的情景,那种紧张的气氛,挥之不去。
家乡的梅雨季小时候的江河堤坝不象现在都用石坎砌起来,牢不可破。那时我们山下湖枫桥江都是泥堤,虽然高大,但如果连续三、四天不停地下大暴雨,洪水超过警界线一米以上,就有决堤的危险。所以,那时的梅雨季节总是提心吊胆的,尤其是暴雨不停地下。那时每村都落实洪水警戒员,24小时巡逻在堤坝上。抢险队,应急小分队像救火兵似的到处打桩、垒泥袋。尤其是半夜里,一旦发现险情,村里负责人就四处鸣锣,让成年男女都去“救埂”。而村里的老人小孩就作好准备,随时要转移到地势高的地方。那是我最恐惧的辰光,因为这个半夜里家里只有我一个人,那时我只有八、九岁。而前方传来的消息往往是吓人的:有人说洪水离堤顶只有一尺的距离了,过一会儿又说有几个地方出现几个漏洞正在抢堵,过一会儿又传来说洪水己没到堤顶了,让我们村里的老人孩子准备撤离。正当我惊慌失措时,前方又传来消息说:洪水下去了,警报解除了!那时我才敢长长地舒口气。待父母亲湿漉漉地回家时,我就迫切地问:洪水怎么突然会下去呢?父亲说:我们西泌湖这段算保住了,对面东泌湖埂倒掉了。
家乡的梅雨季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应是连七湖倒埂那年,洪水没上房顶,许多人只能躲在二楼上面,房顶上还有许多蛇盘据着,到处都漂流着死猪死鸡等家禽。
家乡的梅雨季现在的堤坝都用石头砌好了,国家又投资大量财力物力兴修水利,最近几十年似乎没有听到过诸暨哪里倒埂受灾了。正像有人说我们诸暨是一块宝地,“台风刮不到,地震震不了,洪水发不着,干旱轮不到,旱涝保收,老百姓安居乐业。”
2019年7月6日上午写于办公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