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ZUO DesignIT•产品PMbook
读史上最牛设计产业报告后的“意料之外”

读史上最牛设计产业报告后的“意料之外”

作者: ivan911 | 来源:发表于2015-05-05 22:34 被阅读1028次

    终于赶在五一放假前到手了4月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滚烫出版的《中国设计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5)》。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设计产业的年度发展报告。”是此书封底头条。

    的确,以往设计产业蓝皮书都是针对某个子类产业来编写的,如工业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创意产业等。而此神书除了囊括十多个设计相关产业外,还涉及了文化创意众筹金融、3D打印、可穿戴设备、创客等新兴业态。与时俱进得简直不像是社科类文献作品。看来2014年国务院10号和26号两个把发展设计产业推升到国家战略的文件,发挥了实际作用。

    读完这个报告,很多统计和结论在“情理之中”,比如: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本土设计产业的创新和驱动;

    - 国家和地方政府近两年来出台史上最密集的各种文创和设计产业扶持政策;

    - 要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互联网+设计”的转型升级;

    - 国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700万,体量雄冠全球;

    -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备,原创设计能力落后;

    - 我国国民对设计本身的认知严重缺乏,审美水平有待提高;

    - 设计教育体系的人才输出质量跟不上“设计3.0”时代的需求等等。

    这篇读后感还是有重点地简单讲讲我的一些“意料之外”。

    (以下内容主要针对该报告的“总报告”、“综合篇”、“地区篇”)

    1. 中国设计的“体量”如此Bigger,意料之外!

    中国有1700万设计师从业人员,在我启动“ZUO设计”app项目时就有调研到。但殊不知,20世纪末才崛起的设计强国韩国一共才只有5万个设计师。即便从国家人口总数上算比例看,中国的设计师密度也是韩国的近10倍

    各国设计师数量排序前5位依次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

    中国设有设计专业的院校约有2000所,其中一半为综合性大学,一半为高职类院校。每年设计类专业在校生超过140万,毕业生约57万。设计类专业已成为仅次于“计算机专业”的第二大专业!那么问题来了,设计师都去哪儿了?为什么身边很多朋友知道我在设计创业后,第一个问题是,能不能帮我对接个设计师?特赞Tezign还没发布产品就这么火也是有道理的。

    截至2015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颁发的“设计之都”,全球有14个城市获此称号。其中,中国占了3席,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除了日本有神户和名古屋2个城市入选,其它设计强国如德国、意大利、芬兰、西班牙、韩国等都只有1个城市入选。而设计师职业化做得最好的、设计创业火热、并且拥有苹果公司的美国甚至没有一个城市在列。尼玛,这是NBA全明星网上票选的结果么?

    略感尴尬。难道是我太耿直了?

    2. 报告对设计服务行业中的决策系统做了深度分析,难得犀利!

    设计产业是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所以,设计的决策权不在设计师手中,而是在设计雇主(甲方)手中。这是常识。

    但眼下的中国市场,民营企业的设计需求是最大的。报告不留情面地直指:“中国目前发展阶段造就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在中国广大的基层群众市场当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其中不乏高学历和海外留学的背景,但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基层且并未曾有过良好的教育经历,因此在审美能力上大多保持着他们来自大众的本色。”

    最后5个字,“大众的本色”,噗~

    大众审美水平也被定义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噗,again。

    于是,“普通居民对于日用设计的需求还是仅仅停留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之上,即便有审美需求也往往受到眼界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所以设计师的设计或者雇主的选择更多是着眼于消费者的喜好。”

    “你LOW逼,所以我LOW逼”的意思么?

    我们做“ZUO设计”,就是指望中国的消费者和设计师能在设计这件事情上能够尿性一点!

    3. 报告认为与发达国家审美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设计批评理论的不发达,听起来蛮有道理的!

    “中国目前的设计理论家主要还是由杂志社的编辑和学院的教师构成主体,这个主体成员绝大多数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他们可以说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

    “这种批评能力的缺失有着中国设计理论圈较为狭小的原因,同时也有着圈内理论家本身缺乏专业的鉴赏能力,而导致他们仅能以赞扬或中性的批评来达到中国文人的所谓圆融的原因。”

    在设计理论界,由于师承关系导致了文人圆融的一种极端现象。

    而在设计实战中,由于价值主张差异导致了文人相轻的另一种极端现象(我请教过的一些设计圈人士,有一个感觉就是,设计机构或设计师团队之间都强调自己的价值主张,这种价值主张的差异体现在设计理念、形式风格、艺术追求等多个方面)。

    不禁让我深思,现在看到那么多的设计行业协会、促进中心、企业联盟、设计比赛、设计展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4. 都作为“设计之都”,北京、上海、深圳的地区性报告差异之大,超乎想象!

    在报告的“地区篇”中,3个“设计之都”都做了独立的设计产业报告。但在结构、质量、深度上,3个城市的报告实在是3个样子,以至于没法通过报告内容来横向比较。

    北京的报告,27页(另有一个36页的分类报告),基于详实的数据统计,相对最系统化,着力于制定行业标准,有高度,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信息依据,对当地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看完后,读者能够对北京的设计产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深圳的报告,18页,基于一定的数据统计,聚焦于自身的问题、对策、竞争分析,虽然有点小我的感觉,但浓浓的忧患意识(开篇就“四个难以为继”,吓尿了)中流露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种野心和斗志,更像一篇激励当地政府、企业家和民众的战斗檄文。让我惊艳的是,深圳的报告是唯一提到“设计惠民”、“设计生态系统”、“设计思维”等相对前沿的观点或概念的。看完后,有一种被打了鸡血的创业感。

    上海的报告,10页,基本没有任何数据统计(只有一个:力争到2105年,设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和deep dive,用了9页的篇幅纯文字地罗列了一遍上海在近几年来各个设计子行业的丰功伟绩,各种牛逼和荣誉,最后用了1页展望了一下上海设计的未来。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在分类子行业分析时,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区报告里都是把工业设计和建筑与环境设计放在最前面讲的,而唯独我大魔都,放在首位讲的是“手工艺设计”,让一直在提“海派文创”的我,顿觉振奋。报告里一句“有着一种兼容并蓄的包容气质与自觉的世界眼光”,不失上海滩独有的腔调。

    定性的比较下,北京大气,深圳鸡血,上海傲娇。报告的质量,从某个侧面体现了3个城市对于设计产业发展的态度。对于业内人士,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劣,看你怎么看待其中的机会与挑战吧。

    先写这么多吧,不然又收不住了。

    作为一个base在上海的“互联网+设计”创业者,我内心有一种复杂的感觉。

    欢迎私下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上最牛设计产业报告后的“意料之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yi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