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的这本书,完全缘于我的一位好友的戏言。他跟我说:我写作的风格,与梁实秋的有一些相似,建议我去读一下他的书。说的是那么的认真,以致于当时我就信了,并引起我心中久久的激荡。而后的第二天,我就到了图书馆,怀着遇“知己”、寻“亲人”的激动心情,找着梁实秋的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排书架的最底层,见到了这本破旧的《清华八年》。
梁实秋,现代作家、翻译家,著名学者。1903年生于北京,1987年病逝于台北。鉴于这特殊的缘分,请让我叫一声梁老。

拿起梁老的《清华八年》,看不过几篇,我就深深感悟到:梁老的学识、见地、真性情,是真让人“羡慕”啊!
“羡慕”梁老的家境。梁老生于北京,在当时时代变革、混乱不堪的年代当中,家境在当时情况下是优越的。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衣食无忧。家族中,核心的两个人物:他的父母,母亲贤良淑德;父亲开明进取。在这里要着重介绍的是梁老的父亲。《清华八年》当中,没有用专门的篇幅来介绍梁老的父亲,但整本书看下来,老父亲的身影又无处不在。在学习上,父亲是严苛的,梁老从小便开始了读书立志。在梁老14岁时候,父亲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让其报考清华。那个年代,能够选择如此“前卫”的学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梁实秋从小的国文基础,是父亲坚持让他学习的。坚持到了什么地步,清华的每年暑假,梁老都还要被安排国文补课(中华儿女的补课传统源远流长啊)。当梁老开启留学美国的行程时,父亲还为其准备了整整十四函线装书《前四史》,面积占据了所有行李的一半,其重量可想而知。在生活上,父亲是开明的。当梁老自由恋爱时,在父亲并不知道女孩是谁,品相如何的前提下,老父亲非但没有拆穿阻止,反而暗暗资助,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梁老长大学成之后,父亲便从不干预他的选择,拿着茶壶,遛着鸟儿,悠哉游哉。

“羡慕”梁老的贤妻。《清华八年》中,一长篇《槐园梦忆》让我如痴如醉,此为梁老追忆爱妻程季淑的文章。从清华最后两年的相识、相会、相恋,到留美期间的相许、相守、相爱,再到归国后的成婚、奉子,是郎才女貌,天上一对,地上一双。然时代坎坷,抗日、内战期间,两人被迫长期分居两地,但心系彼此,一个持家,一个顾国。内战结束,随到台湾来之后,才开始了两人相对安稳的蜜月时光。在台湾,他们建房搭屋,一同买菜、会友,梁老写作翻译;季淑种草养花。即使一个糖尿病,一个腿疾,一点都没有妨碍他们的幸福生活。如是这般,我就要“羡慕”,是否“嫉妒”心也太强了些,且让我来说说季淑的几个方面优秀品质。一是贤。季淑会裁剪,家中老小所穿都是她的杰作;她烧得一手好菜,且是为长辈、梁老专属搭配;且很会持家,家中老小,里里外外,打理的井井有条。 二是德。梁老留学美国,起初并不打算,是她的生生支持,才让梁老下定决心。而暂不结婚,学成归来再结,也是她的大胆主张。一生善良,也是季淑的真实写照。每每有人求助,必定鼎力相助,不计成本。三是才。那个年代的女性,季淑无疑是难得的好学。学刺绣、学画画,进师范、当老师。每一门类都学得很好,都是佼佼者。

“羡慕”梁老的学识。如果坚持国学,且开明的父亲;毕生支持,且持家的妻子。再加上梁老不一般的学途,造成了他的成就。梁老从小就接受正统的教育,到了14岁时,父亲的关键决定,让梁老开始了不一般的学途。“清华八年”?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那个时候的清华,是八年制?非也。那个时候的清华,受美国“庚子赔款”退款政策的影响,以支持中国学生留美深造而产生的。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他们,都是作为预备留学生,在清华进行八年的全“国际”化学习,合格后再赴美深造五年,且全部公款。当时这几批次学生的招生,也是相当苛刻的,全国每个直隶省仅5人,梁老便是其中之一。清华的课程,以“西方”课程为主,国学为辅。教员中,洋教不在少数。这样的教育模式,如此强大的师资配备,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留学到美,进得也是美国最好的学校,例如哈佛。如此学途,加上本身天资,造就了梁老国学基础雄厚,英语基础强大。能写文、作诗,还能花近四十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让人好生“羡慕”。

“羡慕”梁老的性情。从梁老的字里行间,透着梁老的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一说梁老的坚毅。在清华的八年,梁老非同于他人,是极为自律的少数几个。他每天坚持五点多起床,六到准时到自习室,八年间,不曾间断。试想,时间是海绵,挤挤总是有的。梁老的这一坚持,恐怕已汇聚成河,成江了。梁老翻译莎士比亚,亦是极为辛苦的坚持。本打算二十年完成,结果忙活了多一倍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这么多个日日夜夜,可不只是坚持就能够坚持了,其中夹杂着,必定是极大的毅力和决心,当然也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二谈梁老的“固执”。在当时梁老的文学观点上,与鲁迅等左派文学家格格不入。也因此双方你来我往,热闹异常。平常人也就闹闹口舌,最多动手干个架。文人之间的矛盾,可没有那么的容易解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得是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文章如弹药般是一篇接着一篇,在各自己的学识背景下,谁都不能说服谁。以致于只能等罢一方去了西方极乐世界才终算告一段落。三讲梁老的“圆润”。梁老骂人说事,不带脏字不算,关键是形象至极。在他的一篇《中年》中,有形容女性中年的一段,精彩至极。“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都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分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分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成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烫斗所能烫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你说,妙不?

谁能想到,好友的一个玩笑,个人的一次厚脸皮,不经意间竟相识了这么一位“好朋友”。“羡慕”的几方面当中,我都有过代号入座的切身体验,也由此再讲一句厚脸皮的话,抛开学术水平不谈,我和梁老在性格上,是有些相像的。好友的玩笑,或许不全是戏言。只是年代、家庭、背景等等的不同,使得两人发展成各自己的曲线。不同时空下,恐怕也唯有“羡慕”的份儿了……
“羡慕”过后,是不可不说的遗憾,巧的是,与梁实秋老年时的遗憾竟也不约而同。一是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是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三是亏欠那些帮助过的人的情谊;四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不同的是,估摸着我还有些时日,说不定遗憾会少一些,尤其是最后一点,待到“九州同”时,我来敬老哥哥一杯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