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作者: 卡拉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11:02 被阅读1278次

    今天,我们继续来说说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上次,我们讲了思维里的第一堵墙——安全感,见当我们谈论安全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心智模式”,这是全书的核心概念。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安全感的奴隶”也是一种心智模式。

    一、我们只能看到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怀孕或妻子怀孕之后,突然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买了一辆大众车,发现满大街都是大众车,而且是跟自己同款的;生了孩子之后,发现满大街都是小孩……

    难道这满大街的孕妇、大众车、孩子,是在我们怀孕、买车、生娃之后突然冒出来的吗?

    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因为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部分。孕妇、大众车、孩子,他们一直都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只有在我们想看到的时候,才会进入我们的世界。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真实世界中的信息太多了,电脑运行程序太多会死机,大脑如果没有过滤机制也一样会崩溃。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常常忘了自己可以选择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二、心智模式和世界的相互印证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答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像人脑中的程序,由很多的“if……then……”组成。

    “水象星座的人更加神经质——他是水象星座,怪不得他那么神经质”;

    “只有取得好成绩,妈妈才会爱我——妈妈最近不怎么关心我了,肯定是因为我学习不够努力”;

    “只有结婚才不会孤单寂寞——我感到很孤独,赶紧找个人结婚吧”;

    “工资涨不过房价——赶紧买房吧”;
    ……

    简单来讲,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更有趣的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会反过来印证自己的心智模式。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快乐?恰恰是因为他们把“越有钱越快乐”这个模式印证了太多次。

    越有钱越不快乐的人,一定经历过一个“越有钱越快乐”的阶段。

    有钱就能吃饱饭,有钱就能穿漂亮的衣服,有钱就能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钱就能给父母最好的医疗条件……

    瞧,越有钱越快乐!

    但是懂点经济学的同学都知道“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简单来讲,一样东西,你拥有的越多,新增的部分给你带来的效用就越少。

    饿极了的人,吃第一个馒头觉得是人间美味,第二个馒头依然是人间美味,第三个、第四个……第二十个?他会撑死……

    当妻子开始埋怨他不关心自己,孩子开始抱怨一个月见不到爸爸,父母发现儿子除了给钱啥都不会的时候,他其实是吃了过多的馒头而不自知——金钱的效用已经变为负数了!

    在这个时候,只要他能发现“越有钱越快乐”这个心智模式已经不再有效,从而去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停下赚钱的脚步,转而关心家人,就不会陷入“越有钱越不快乐”的泥淖中。

    所以,“越有钱越不快乐”的人并不是傻蛋,他们只是忘了修改自己大脑里的程序。

    三、我们会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古典老师在书里介绍了汉斯.艾森克教授(现代人格科学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做过的三次著名心理学实验。

    第一次,艾森克教授与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在梅奥开办的占星学院做了一个人格调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与星座的性格描述完全一致!

    占星学界一片欢呼,但艾森克却发现了这个实验的漏洞:他的实验对象是一批笃信星座的人(占星学院的学生)。

    艾森克决定再做一次实验,这次实验的对象是1000名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星座与性格关系的孩子。

    这次的调查结果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孩子们的性格特征跟星座没有任何关系!

    占星学家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这些孩子还没有成熟,没有发展出他们星座赋予的性格。

    于是艾森克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这次的实验对象是成人,并且他们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

    第三次的实验结果显示:如果调查对象很清楚星座对性格的影响,他们的问卷结果就跟占星学传说的非常吻合;反之,则问卷结果跟占星学传说不那么一致。

    实验结果相当明确:人们会因为自己对“星座性格”的相信,就慢慢发展成那样的性格。简而言之:

    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

    四、我们为什么会陷入无效的心智模式

    既然我们会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而心智模式决定了这一切,那修改自己的心智模式不就行了吗?

    你说的对,但抛弃无效的心智模式,构建有效的心智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无效的心智模式有很多好处,这些好处恰恰是人们不愿抛弃这种心智模式的原因。

    比如“受害者模式”,就给人带来很多好处。我们说的“受害者模式”,指的是那种遇到任何问题都归因于外部因素,自己永远是“受害者”的心智模式。

    你可能会很惊讶,难道这种心智模式还有好处?不仅有,而且还不少。比如——

    推卸责任、保住面子——孩子没考好,受到父母追问,有什么比一个受害者的故事更有效?不是我不好好学,是老师讲得不好!

    安心做坏事——我杀人是因为我这样的人每天都受虐待。从来我就觉得自己是个被社会遗弃的人,我很孤独。

    从受害者故事中获得廉价的快乐——很多电视台都有“我比你更惨的”受害者节目,这种节目收视率还不低,有人在里面找安慰,有人在里面找快感……

    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不想自己拎行李的时候,是做女汉子更容易获得帮助,还是做林黛玉更容易呢?

    绑架他人——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牺牲了事业,变成了黄脸婆,难道你还不该听我的话吗?!

    没有人想当命运的奴隶,除非做这个奴隶有不少的好处。

    五、超越心智模式,做命运的主人

    做奴隶的好处直接又明显,坏处却间接又隐蔽。成为一个“受害者”,我们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却渐渐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失落、绝望、无助的人,对生活充满了无力感。

    本书所说的“思维里的墙”,指的就是无效(注意:不是错误)的心智模式,而“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是超越无效的心智模式,构建有效的心智模式。

    我们怎么摆脱这种无效心智模式的束缚,成为命运的主人呢?古典老师给了四个步骤: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不知不觉:这是受害者初始的状态,他们陷入这种无效的心智模式中无法自拔,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受害者模式”的存在。那个常常抱怨“世界不公平”的你,就是处于这种“不知不觉”的状态。

    后知后觉:这是超越无效心智模式的开始,通过回顾、反思,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受害者模式”。“世界确实不公平,但我抱怨了半天,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这是“后知后觉”的你。

    当知当觉:后知后觉的经历和反思越多,你就能越快的意识到“受害者模式”的存在,从而很快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世界确实不公平,不过我能接受这一点,我不再抱怨”,这是当知当觉的你。

    先知先觉:最后,你终于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替换自己的固有模式,挑选更好的模式来应对。“世界是不公平的,没错,但我总可以做点什么去改变它!”这是先知先觉的你。

    终于,你超越了无效的心智模式,成为了命运的掌控者!

    超越心智模式,你就能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六、我的感想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形象——老布。他在监狱里整整待了50年,却在获得假释之后上吊自杀,因为他已经不能适应监狱外的生活了。

    另一个角色瑞德,在获得假释后,发现自己不能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小便。他也一度想过像老布那样自杀了之,但他没有。因为他还记得对安迪的承诺。他心中还有希望。

    安迪,电影的主人公,是电影中希望的象征。他身在监狱,却心向自由。

    这颗自由的心,驱使他坚持给参议员写了6年信,在监狱里建起了图书馆;驱使他笑着被关禁闭两周,只为给囚犯播放一段音乐;驱使他精心谋划19年,终于越狱成功,获得了身体的自由。

    大多数人是老布,但我们可以成为瑞德,成为安迪。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那堵墙,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你的心中有一堵墙,不如试着拆拆看。
    也许你会发现,墙外的世界很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会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uo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