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好产品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好的idea。好的点子千千万,我们又如何在一堆奇思妙想中寻找出最合适的一个呢?
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不缺少,而真正缺少的是,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景来运用它,使之成为一个产品。
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先有了土壤这样的环境,我们再决定用什么样的种子,种一颗怎么样的树。先有了在某些典型场景下,核心用户的刚性需求,再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大概知道了,我们需要一颗怎样的种子。
典型场景:在某一个点,迫切需要一个产品来解决一个问题。比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你不知道还要等多久,你只能看着时间流逝干着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款产品能让你知道车还有多久到,这就有了“车来了”。类似场景的,还有飞机准点查询的“飞常准”。如果你等的车很久不到,可能你就需要一款能帮你打到车的产品了,比如“滴滴出行”、“滴答出行”。有可能你有很多闲散的时间,你可以选择打开“抖音”、“微博”、“知乎”。所谓的典型场景就是用户在那个特定的场景下能想起你的这款产品。
核心用户:产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他们对这颗产品的种子来说是水一般的存在。他们是这个产品的中流砥柱,没有他们,这个产品将寸步难行。以前,对于产品来说,用户就是上帝,但是现如今,一个中庸的产品,往往的结局就是不温不火。现在的产品针对的是某一类人,而不是所有的人。这一类人在产品中找到共鸣,也就形成了一个圈子,类似的三观更引起共鸣,也使得用户黏度更大。
刚性需求:最重要的需求。那么怎么来界定这样的一种重要性呢?三个重要的标准,真实、强烈、高频。真实,这个需求是切实存在的,比如:有用户说需要在滴滴打车里加如查看飞机能不能准点的问题。强烈,意味着用户的渴求程度,举个例子来说,对于一款音乐播放器来说,最强烈的需求是能够播放歌曲,而没有听歌识曲这样的功能也能够忍受。高频,这个需求出现的频率要高,大多城市里的人每天都需要坐车去公司,这算是一种高频的需求。这三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得到一个适合于典型场景的方案。
通常在我们准备的初期,同样的土壤中就已经孕育了很多的类似功能的产品。如何在同类的产品中脱颖而出,也是同样重要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往往需要对竞争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稳、准、快”,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比别的产品强。稳,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准:准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快,解决问题的速度。
随之产生的就有了竞品分析。竞品:竞争产品,解决了同一需求的类似的产品。在实际生活中,竞品比比皆是。比如包子店和油条摊;游乐园和欢乐谷;QQ空间与朋友圈。第一类满足早餐;第二类满足享乐刺激;第三类满足分享生活。就第三类而言,QQ空间与朋友圈相比之下,我更偏向于朋友圈。在朋友圈,你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你无法看到非自己好友的回复。好友太多了,又有了分组,可以让用户自行选择每一条内容的围观人群。朋友圈非常切合当下的个人隐私保护的观念。但是,有一点让人一直都很不爽,为什么不能选择每个分组可以看到的朋友圈时间长度。比如:亲友可以看所有朋友圈,好朋友可以看半年,同事可以看近三天的内容。希望以后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种下一颗种子,收获一棵大树。在合适的环境里种下一颗合适的种子才会有更好的收获。(撒点鸡汤,哈哈)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读书感悟与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