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家长来咨询,大致事件如下:
晚饭后,女儿(8岁)去花园玩,到了约定的时间没回来,她有些着急,就下楼去找。最让这位妈妈生气的不是女儿不遵守承诺没按时回家,而是在她寻找的过程中,女儿明明看到她了,却故意跟她捉迷藏,躲着她,不让她找到,后来急得这位妈妈差点报警。
回到家后,妈妈很严肃地跟女儿说了这件事,小女孩也承诺过不再这样玩了,可第2天故事重演。这时妈妈更焦虑了,因为妈妈意识到,前一天她和女儿说的话,女儿完全没有听进去。
怎样说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如何说孩子才会明白大人的担心?家长问了我这两个问题。
这是一个常见的双方需求不一样导致的亲子冲突的案例。
女儿跟妈妈玩捉迷藏,可能是妈妈平时陪女儿玩的时间太少了,女儿心里一直渴望这种陪伴,如今这种机会终于来了,由于内心实在太渴望跟妈妈快乐地玩耍了,导致了她完全忘记了跟妈妈的约定;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位妈妈平时经常忽略孩子,孩子看到妈妈如此着急地找她,那么在意她,她感到很开心,她希望这种幸福能长久些,于是跟她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至于孩子在那个当下,内心是怎么想的,她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还需要妈妈用心去聆听。
考虑到她女儿已到了可以互相协商的年龄,我给了她以下建议:
一,发现并界定双方需求。
二,头脑风暴找出所有可能满足双方需求的备选解决方案。
三,评估备选方案。
四,决定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五,执行决定并追踪评估效果。
这样做有以下几种好处:
一,孩子有动力执行解决方案:利用参与原则,与其他人强加在他身上的决策相比,一个人会对他亲自参与制定的决策有更大的执行动力。
二,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更少的敌意,更多的爱
四,没有强制执行,给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
五,彼此尊重,不再有权力斗争
当然,这种方法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在双方都没有负面情绪,即双方心情比较愉悦,或双方心情平静下执行的,如果双方都有情绪,或一方有情绪,那就要用到“情绪管理”中的技巧了,不同情况,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也是不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