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人育人,见贤思齐立大志
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体现出了人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抽出的。作为班主任,除了学生的学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义不容辞的首要责任。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出现暂时的偶像崇拜狂热期。在学校,班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对名人的各种方式的接触,除了能了解到名人的生平、事迹外,还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加强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巧借“名人效应”,于敬仰崇拜中学会自我激励
第一次请进我们班级“做客”的“大内高手”是俞敏洪。俞敏洪,1993年创立新东方学校,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同学们对其创业的过程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他的创业结果很是佩服,更加重要的是,俞敏洪是江阴人,出生于江阴市夏港街道葫桥村。
请俞敏洪来来班级“做客”是有目的的。在六年级下学期,有部分同学出现了厌学情绪,归结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有的同学平时学习也还算努力,但是总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作为回报,有点灰心丧气。这些学生急需一位“心灵导师”来帮助他们。于是我利用班级的多媒体将俞敏洪“请进”了我们的班级。多媒体展示了半个小时俞敏洪在兰州大学的励志演讲。
俞敏洪以自己在当年北大学习时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地介绍当年作为一名“在班级中的后进生”是怎样在北大这样的“众多优等生”中挣扎、努力、前进的。俞敏洪在北大时,“每天几乎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一两个小时,但是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依然排在班内最后几名,非常勤奋又非常郁闷”“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作为我们班级的后进生,又是和俞敏洪如此的相似,但是俞敏洪的一句话为这些同学指明了正确的学习策略,也为他们树立了坚定的信心,那就是“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我们班的主题班会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到现在我的同学还能记得,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
看完视频,我让同学们先讨论交流了一番,请他们来说说观后感。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总结的一针见血:“可能我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但是只要我有坚定的信心,多花时间,一定可以用时间来磨平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课后,我居然看见我班的薛**同学(该生一直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家长和学校一直做工作效果均不理想)在他的课桌上贴上了八个大字“做回自己,永不放弃”。
俞敏洪的成功向世人尤其是那些自信心不足的青少年证明了成功必须有雄心大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巧借“名人效应”,于敬仰崇拜中学会找寻人生方向
第二次请进班级的是李开复和李彦宏。李开复,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和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请这两位“名人”来也是有目的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学习产生了怀疑:学习有什么用?走入社会后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有用吗?李开复的一席话令在座的同学茅塞顿开。李开复认为,学习应分为四个境界: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境界二,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自学、自修的方法,在没有老师辅导情况下主动自学;境界四:融会贯通,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懂得做事和做人的道理。其实境界一同学们在初中就已经达到了,境界二正是我们在高中需要培养的,境界三是在大学或走入社会需要培养的,境界四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李彦宏则透露了自己在人才选择上的三大标准:首先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能认同百度的文化,并且个人能力又很强、能够胜任工作。
通过这两位的分析,同学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学习,只有真正会学习的人,才是永远不会被社会、被科技淘汰的人。
三.巧借“名人效应”,感悟人生,升华情感教育。
第三次是央视名嘴李咏和王冠主持的《向幸福出发》。在这之前,班级中有两名女生发生了矛盾,主要是女生甲无意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女生乙的误解,但是女生甲很大度地向女生乙道了歉。本来事件已经平息,但是女生甲的行为却引来了众多同学的不解,为何没有犯错的情况还要道歉?笔者以此为契机,播放了《向幸福出发》。在这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7月,21岁的河北青年宋晓明因债务纠纷刺死马某而受审。但受害者马某的母亲梁建红,却当庭向法官求情:“儿子死了,很伤心,但枪毙他又有什么用?我儿子仍活不过来。我对他也有仇有恨,但毕竟他年轻,救他当行好了吧。我不求他回报,希望他出狱后重新做人。”审判长说:别的家属在类似案件中如果要同意杀人不偿命,往往夹杂有要求赔偿等条件,但梁建红在此案中没有获得任何利益,“完全是义举”。法院最终从轻判处被告人12年有期徒刑。审判长坦言:“如果梁建红不求情,宋晓明绝对不会判这么轻。”在和同学们的的讨论中,大家认为杀人偿命的道理毋庸置疑,连孔圣人都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在生活中的很多事件中,我们都是旁观者。作为旁观者,我们似乎更能置身事外,或冷眼旁观,或轻松地劝一句:“算了,算了,别太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即便如此,面对这样的命案,我们也会不禁说一句:斩之而后快!可作为一位母亲,遭受了丧子之痛,却做出了这样天地为之动容的宽容举动,不得不令人敬佩!宽容,是最高贵的复仇,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位母亲用她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全班同学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宽容。
心理专家指出,五六年级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了独立的倾向,却做事容易冲动和鲁莽。这阶段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并思想难于驾驭,如若有了喜怒哀乐,不愿向父母吐露,容易挤压心里,让事情升级。所以班主任平时对学生的交往,情感变化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只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偶像崇拜的巨大动力,让学生与这些历史上的圣哲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立身的准则,处世的态度,治学及治事的精神,不屈于逆境的优秀品质,将会极大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