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的我,就快要奔三了,目前从事IT行业,工作繁忙但好在薪酬相较于其它行业还不错。突发奇想,回忆下这些年从事过的工作。
第一份,忙农活。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农活是一把好手。出生地在长江边上,祖辈说,我们居住的地方曾经被长江覆盖,建国后响应国家号召,建了堤坝,土地肥沃,很适合种新鲜蔬菜,蔬菜不仅内销市内城区,遇到丰收年,还会远销到国内其它大中城市。印象最深的就是 摘豇豆了,父母为了创收,每年会种植五亩地的豇豆。接下来就是长达2个月早晨5点起床吃早餐,持续到中午两三点的摘豇豆。一直到现在我的右手都比我的左手黑,都是那些年暑假摘豇豆晒的。后面出来工作,偶尔听到同事抱怨,还不如回家种地,我想他在农村大概是没做过太多农活吧。我想真正在农村从事过繁重农活的孩子,即便城市生活不如意,也是不愿意回去种地的。
第二份,工地小工。
2008年暑假,我高考刚考完,摘完豇豆,余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本着给自己赚一个月的生活费的想法,跟着叔叔一起去了建筑工地,当起了小工。那一年,武汉的夏天特别热,动不动40度左右,工地的温度就更高了。印象中,我整整坚持了24天,没有一天休息的,一天50块钱,整整1200块。这是人生中第一次通过劳动(农活是自己帮自己家里做,没有工钱)获得的收入,也是我进入大学后2个月的生活费。在工地做小工,印象最深的就是抛砖了,当时镇上很多地方都在面临拆迁,很多家里都在加层(将现有的房顶打穿,继续往上盖一层),我叔在临时搭建的架子上,我在底下,每次我抛两块砖给他,他在上面娴熟的接住,我们距离大概有5-8米。因为都是使用腰力,当晚回到家,累到睡不着,第二天腰 直都直不起来。多年后,看《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也有类似的经历,想起了那个时候的我。上次回家,家里的工地的小工由2008年的50一天,涨到了现在的150一天,大工涨到了300一天,也算是对这个辛苦的行业的一种认可吧。
第三份,餐厅服务员。
2008年,上大学之后,本着自己赚生活费的想法,兼职了一个小餐馆的服务员。老板是夫妻二人,老板负责炒菜,老板娘负责切菜、端菜和招呼客人,我加入之后,端菜和招呼客人就是我的任务了。记得当时谈的是,以学业为重,不耽误我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每天中午和晚上餐馆业务高峰期过来帮忙,包两餐饭,一个月200元。在武汉,大学生就是廉价劳动力,200块钱一个月,而且没有休息,不过即便这样的待遇,这样的工作机会还是很多大学生争抢。餐馆一楼有6张小桌,每桌可以坐4人,二楼有2张大桌,每桌可以坐20人,每周五、周六、周天三天 这些桌子都是坐满的,光是端菜都忙不过来,一天跑上跑下N多趟。一般忙完之后都10点多,还得赶在宿舍关门之前回去,有几次还是敲宿管大爷的门,才把我放进去的。当然,值得欣慰的是,伙食的质量没得话说,我是和老板老板娘他们一起吃饭,厨师家里的饭菜可以一个月不重样,换着花样吃。在农村长大的我,习惯了过年过节才有的大餐,在这里几乎是每天都有。不过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变胖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靠自己的劳动吃饭的日子,累并快乐着。
第四份,程序员。
毕业后,因为学的是计算机,通过校招来到了深圳,然后进入了IT行业。赶上了这个行业蓬勃发展的几年,工资也水涨船高,通过写代码赚的钱在武汉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但是这个行业,看似比我之前的工作轻松,每天坐办公室,没有风吹日晒。但是996也是家常便饭,凌晨开远程解决问题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曾经因为项目上线,长达一个半月无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也曾经因为项目上线,在公司30多个小时没回家,也曾经因为自己代码的问题,给公司带来过一定的损失...... 当然写代码也有写代码的乐趣,当公司无人能解决的问题被自己解决、当自己加班加点的项目被业务部门认可、当自己的编码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强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在之前的工作中是无法获得的。
以后的我,还想尝试其它工作,例如IT培训讲师、兼职写文、摄影等,我想体会不同的生活,从不同的工作中获得不一样的快乐,为自己的生活增加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