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写的第18篇文章。
为什么想学习文言文呢?
因为想看懂古代经典文学、史经、哲学,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甚至《周易》、《黄帝内经》。
现在都是看别人的注解,各种版本,质量参差,有些版本看起来甚至意思都不通顺,不知道注解者是否有弄明白自己在说什么?
乱解、扭曲作者本意是注解常有的情况。
比如,《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注解如下: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让人懵,你能看懂什么意思吗?还得另外找人注解一下这个注解吧?
另有注解: 世间的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被掌握的,但这些规律,却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认知这些规律。我们为了方便识别事物,会给他们命名来加以区分,但这些名词所包括的内容,却并非一成不变的。世间事物本无名,我们给一些事物命名,是我们认识世间万物的起始。
这里把“道”理解为规律,把“名”理解为事物的名称、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内容。这样的注解是否让人眼前一亮?
还有庄子,总是用一些象征物来包装他要讲的事情,很多人看几遍都是无法弄懂的,什么是庄子的“逍遥”?什么是道家的“无为”?是不是凡事想通想开就好?
单拎道家的“无为”二字出来,百度有各种长篇大论的解释,各种理论堆砌,有些解释还彼此南辕北辙。
直到我看到一个简单明了的注解:
即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遵循规律办事,不加个人意念。做事情时,不加个人私心,才能做得公正公平,言行如一。
这些经典能流传2000多年,自然是因为其自身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有符合人性,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
最简单的,很多成语出自这些经典。 天长地久、功成身退、鸡犬相闻、小国寡民、虚怀若谷、自知之明、大器晚成,知足常乐、出生入死、福祸相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是出自《道德经》。
我不是在学古琴嘛,有些琴行喜欢挂一个牌匾“大音希声”,也是《道德经》里的。
再列举一些出自《庄子》的成语:哀莫大于心死、白驹过隙、大相径庭、得心应手、对牛弹琴。
这些老子、庄子当年创造的词语能流行至今,说明其蕴含的意思是极其精准传神的,说明后来的人们无法创造出一个比之更完美的表达了,不然早就被淘汰了。
然而,我们只挖掘到一些成语,而且不少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也是脱离本意,对于整篇文章更是闹出各种互相矛盾的见解,为什么呢?
目前,我们在这些经典中学习到的知识显然只是九牛一毛,很多人都想去理解吸收这些知识,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认识古汉语的人本来就不多,而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还要建立在对作者的了解上,了解他的时代、社会背景等,可是有多少注解人能做到严肃谨慎细致周全,愿意花费精力去获取更多信息呢?
比如,要知道《道德经》里“小国寡民”的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大国楚国多次兼并老子所在的小国陈国,人民不堪其扰,才能明白老子要表达的重点不是喜欢小国寡民,而是希望民众能过上安而乐朴的生活。
从浩瀚的各种错漏百出的注解中学习经典,比较费劲,而且还可能学偏,于是,我产生了学习文言文的想法,希望能学习字义、字的用法和掌握一些技巧,来更直接地学习古人的智慧。
文言文对我来说就像熟悉的陌生人,说是熟悉,是上学读书会接触到,但是,仅仅限于应试,学得蹩脚,只能算是与文言文打了个照面,脸熟都不算。
所以,学习文言文好比开始学习一门外语。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为避免走太多弯路,在开始学习之前,先来研究一下如何学习。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