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被老虎吃掉”“我害怕鬼”“我害怕犯错”“害怕失去亲人”“害怕作业完不成”“害怕出不了名成不了才”“害怕会死”“害怕失业”“害怕被批评”“害怕出门被人指指点点”“害怕成绩变差”“我害怕被评价”“害怕被分手”“害怕再经历种种苦难”
大多数关注的是害怕后面的内容。围绕着“害怕之后”而发散思维,不断想象着可能的后果。有的因为害怕,而做了缩头乌龟,躲进壳里,宅在家里,成了自闭症状。有的因为害怕而做了种种决定,但大多这些决定是依据害怕内容而定,其实基本是无效决定,瞎忙乎。
很多时候,指导者也被带进这些内容进行探讨和抚慰,然后你会发现丝毫不起作用。根据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建议,就好像我们决定住进“海市蜃楼”里,荒诞不经。
也有些时候,指导者告诉对方“不要怕”。可是,对方一定会一脸懵逼,怎么可能不害怕?我根本做不到不害怕!
有些时候,我们不能理解对方,怎么就不能理解“不害怕”呢。如果是亲人,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也跟着着急,还会生气,会责备对方“怎么就这么胆小?”嘲弄对方是个“胆小鬼”!甚至来个猛料,你越害怕,我越带你去体验你所害怕。可能会置之不理,你自个儿害怕去吧。
为什么会出现对方完全无法理解“不害怕”呢?
害怕着的人,就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你让他下水,面对水,要他立马学会浮水几乎是不可能的。
害怕=“不会游泳”
所以,要让他理解你的“不害怕”,等于你要教会他“学会游泳”。
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理解“不害怕”呢?!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等同于他到底什么时候“学会游泳”呢?这同样是个训练的过程。师父要会教,徒弟要肯学。教学相长,才能收获理解“不害怕”。而理解“不害怕”这个心理成长过程便是你我相见,讨论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