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见解深邃,独具思辨风格
此书为陈旭麓先生的代表作,详细分析了中国近代前八十年的历史,而余后三十年因为先生去世,研究未能完成,不得不说是本书的一大损失。全书是依据先生生前的授课记录和有关论文,由其学生整理、出版。

1、如题目“新陈代谢”即是本书思想最好的概括,它不仅表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即:由古代一个静止、凝固的古老帝国,在近代内外力推动下经历的极为艰难的转型;也表现出作者对这段历史认识的变化,即:突破建国以来形成的“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指导,以阶级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基本线索,以一条红线,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十大历史事件为基本架构”的“毛-范近代通史体系”。书中不仅分析了近代中国政治上的嬗变,而且于宗教、会党、民变、城乡演变、社会结构亦多分析,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这八十年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本书最大特色即在于:思辨风格。借用作者话说:离开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是难以解释其本来意义的。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变”,政治上,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轮番登台;思想上,‘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自由、民主、科学’依次迭代;此外还有农民运动、民变、会党、军阀各种势力搅局。这些派系、思想、势力并不是按顺序排开,往往是在一段时期、一个运动中相互并存,想要阐述事实、辨明优劣非辩证看待不可。
如作者在本书第十五章‘分析清末革命派、立宪派和清王朝的关系’时写到:“在清末革命派、立宪派与清王朝的三角关系中,革命派一面要发动武装推翻清王朝的战争,一面又要从政治路线上同立宪派作斗争;反过来,宪派一面要花很大的气力对付革命派,另一面为了实现立宪的政治目标,仍要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争夺;同样,清朝政府也是在同两面的格斗中挣扎其中,革命派与清王朝是谁消灭谁的问题,而立宪派与清王朝、与革命派则各有其互相对峙和互相联结的一面,其对峙和联结又是互为进退的。立宪派对清王朝的立宪失望时,同革命派的联结就增长并现其同一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对峙也不同于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不同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峙,它们是在资产阶级这个统一体中为逮立资本主义国家而产生的分歧,其间具有较大的同一性;而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如何对待封建主义的各个方面,比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也具有更实际的内容。革命与改良两派的对峙与联结,同一性与不同一性,决定了它们各自在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中的历史地位。”类似的分析贯穿全书,精彩至极。
3、此外词句优美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如:太平夭国攻取南京是一重大胜利,但也由此而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包袱。不能不.以安徽、湖北,江西为大供给所,且不能一刻忘情于湖南。其注意上游,若婴儿之仰乳哺,由此产生的军事和经济的态势,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迫使它敛收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于是,奔腾湍激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
在书中阶级斗争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并没有被抛弃,也存在部分争论。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写于1938年,在此前三年蒋廷黻先生已经辞去教职、走上仕途,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此后又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早在自1928年在清华任教时,先生就准备用十年时间写就一部中国近代史,并为此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但突然而来的仕途打断了这一计划,虽然这部书最终面世,但这也是先生学术生涯的终结。先生面临选择也是当时面对国难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必须做出的选择。
评价: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何炳棣
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罗家伦)同开风气。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 ——郭廷以

看了以上两条评论大家肯定都好奇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1、本书写于1938年,书中所写历史,起于鸦片战争终于国民革命(1840年——1926年),为何没写到抗战爆发书中也有说明:从十五年(民国)七月九日起的北伐,到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的抗日战争,是读者所熟知的,我们可以不必细说。这是当时历史时间的话语。
2、书最为直观的映像就是薄,全书共14万字,包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附录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和琦善与鸦片战争。(不同版本附录后两部分有不同)其中中国近代史部分仅仅5万余字,换而言之,先生仅用5万余字就写出了“最有分量的中国近代史”,比起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大部头著作,不可不谓是奇观。
3、全书以历史进化论为依据,以近代化理论贯穿始终。总论中写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如此也就构成了,近代中国因落后而备受欺辱,只有奋起像西方国家学习才能使中国强大这样一套中国近代历史叙述方式。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近代史开山之作”中的“开山”。
4、近代史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即:
一、剿夷与抚夷
二、洪秀全与曾国藩
三、自强及其失败
四、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这样的分期方法也基本为后世史家所沿用。
附录一、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这部分主要讲近代中国与外国的邦交,始于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华,终于同光中兴。
附录二、琦善与鸦片战争。这部分写的极为精彩。对琦善本人在鸦片战争中的行为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在前人眼里甚至是现在我国的教科书中琦善依然以卖国和诬陷林则徐的形象出现):(1)琦善可说是中国近九十年大变局中的第一任外交总长。(2)中英的问题,论审势,论知彼的功夫,琦善无疑远在时人之上。琦善仍是半知半解,但时人简直是无知无解。所以琦善大声疾呼主和,而时人斥为媚外,或甚至疑其受英人的贿赂。类似这样的评价在近六十年后(1995年)茅海建《天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再次出现,其书开章绪论即是:琦善卖国罪名之否定。我们不得不感叹:政治正确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
5、最后一点,全书是白话写成,甚至比现在的历史著作都要白话,适合所有人阅读。虽然白话,但道理不浅。“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中国到了嘉庆年间已到了循环套(改朝换代)的最低点......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最薄弱的时候......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的困难是双层的。”这些话读起来并不像是在读一本历史专著,一本描写近代中国饱受欺凌而充满愤恨甚至不忍细读的著作,反倒像是和一位智者在交心,充满温情。
同时也因为这本书白话甚至有些口语表达的意思,所以第一次读会觉得并没有什么,潜化的理解。这需要大家细细品味。
以上这两本书在我认为,是最好的两本近代史著作,他们出自不同的年代,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但同是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其中韵味需自己品味。
注:“中国近代史”这个时间分期现实中一般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存在争议)。在文中特指两本著作所写内容的起讫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