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大约是去年最热门的畅销书了。无论是排行榜、公众号、书评文章,各种推荐简直是铺天盖地。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不同的人,从《人类简史》中能读出不同的东西来。比如罗振宇,他眼中的书几乎都长成了人民币的样子,不管是《人类简史》还是《未来简史》,书里都充满了让他两眼放光的商业模式和赚钱方法,迫不及待地想分享(mai)给大家。
比如各种速读群、读书群的群主们,这本书简直是最好的教材,只需要浏览些粗体字,就可以宣称自己又速读完了一本大作;随手摘抄一些零碎的观点,即使蜻蜓点水,也能拼凑出一篇所谓的评论文章。
再比如豆瓣上的书评者们,一会儿三观被刷新,一会儿脑洞大开,就像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兴奋,似乎人类的这些历史和自己并不存在于同一个平行宇宙中。
在笔者看来,《人类简史》本身是一本好书。评论者们的断章取义、鼓噪起哄,倒正好成为了对此书观点最鲜活的佐证。
读一本书,将其中的观点背诵和记忆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的所谓“知识管理专家”们做的正是这类搬运工的事情。读书真正的价值,是思考观点背后的思维模式和逻辑体系,观点从何而来,如何推理和佐证,同样的思维方式是否适用于其它问题等等。这些都得靠自己下功夫,而没法指望别人帮忙嚼烂了再喂到自己嘴里。
比如《人类简史》的一个核心观点:“虚构”。神、国家、金钱、公司、人权、法律、正义,都只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中。对此,很多人感觉闻所未闻、三观崩塌。这是因为人们对太多的表象习以为常,“所见即所得”,不问为什么,也不去考虑表象里的本质是什么。
就这点而言,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他们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和疑问。当他们不经意地问到工作的意义甚至是人生的意义时,大人们往往会不屑回答,并将问题归类为孩童的幼稚。其实幼稚的,何尝不是我们这些大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忙忙碌碌,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却常常不知所为何来。我们没有答案,或者只有鸡汤式自欺欺人的答案,像是一个个被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的鞭子不停抽动着的陀螺。以回避取代思考,以表象代替本质,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在看到“虚构”的观点时大吃一惊。
其实,道家讲“无”,佛家讲“空”,都比《人类简史》里所讲的“虚构”要更深入本质。即使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白马之辩”,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稍有了解,也会对“虚构”的观点感到眼熟。
很多时候,所谓“三观被刷新”,很可能是本来就没有什么三观。
当然,思考并不代表着否定。认识到“虚构”,并不代表认定这些虚构的东西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思考的过程,能让我们重新认识“神、国家、金钱、公司、人权、法律、正义”,并对其中的“假象”部分做出独立而理性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过程,可以降低我们被愚弄的可能性。比如《人类简史》中提到,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这与许多人的日常认知背道而驰。我们沉浸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感慨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古代人该有多么无聊,何尝想到,当代人从总体而言,生活状态竟然比过去更糟。
之所以身在骗局中而不自知,一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以个人的经验概括世界,而不顾自身所能接触到的世界有多狭小。看到身边朋友生活条件都不错,就觉得这个年代的人们都很富裕;经历过几段失败的感情,就认为所有男(女)人都不是好东西;自己努力赚了些小钱,就认为其他人之所以穷只是因为他们不努力……
再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生活幸福的狭隘认知。原本无法量化的幸福,变成了冷冰冰的价目表:房子几套,月薪多少,工作的头衔吊不吊。当人们像乌合之众一样纷纷为金钱狂热而焦虑时,是否曾有片刻的反思:这些追求,真的等同于幸福吗?
遥想当年,西晋的石崇和王恺两大巅峰土豪斗富,不得善终;明初富豪沈万三富甲天下,家产充公……中国历史上,富豪们的不幸遭遇比比皆是,在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下,有钱人几乎从未在某个时代被大众当成偶像来崇拜过。
现如今,一边是对《小时代》式疯狂炫富的鄙夷和抨击,一边是对现实中有钱人的崇拜和向往。人们不再谈论有名望的学者和科学家,而只关注成功的商人,和他们财富自由的故事。
我们被农业革命的骗局所愚弄,与此同时,我们也被成功学的骗局所愚弄。被鸡汤愚弄,被网红专家愚弄,被政客愚弄。当我们的思考能力因为速读和碎片化阅读处于闲置状态时,愚弄便会趁虚而入。久而久之,思考能力退化,被愚弄就成为了一种常态。
《人类简史》告诉我们,醒醒吧,你们在虚构和骗局中迷失太久了。我们表现出醍醐灌顶的恍然大悟状,纷纷拍手叫好。而叫好过后,却又共同转身,继续投入到无谓的追求中去了。
在我看来,相比认知革命而言,《人类简史》里提到的更重要的观点,是科学革命。但重要的并非科学革命本身,而在于科学革命成功的前提,是人类终于愿意承认自身的无知。
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漫长的黑暗中世纪过后,人们开始怀疑“主”的全知全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苦苦追寻,哲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挡在以纯理论和逻辑探寻世界真相的道路上所竖立着的障碍,是多么的难以逾越。于是,宗教和哲学都低下了高昂的头,人类收起了自认为无所不知的伪装,收敛了傲慢,靠着科学实证主义的踏实脚步,创造出了科技进步最快的伟大时代。
然而,这样的科学革命,真的伟大吗?之所以说农业革命是骗局,因为其本质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同样的逻辑,到了科学革命处,是否仍然适用呢?《人类简史》并没有给出答案,但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也许,科学革命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糟,但整体而言,科学革命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提升,并没有像科学进步本身那般巨大。举例而言,人们有了互联网和手机,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可能更为疏远;高铁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效率,但在外工作的人回家看看的频率,并没有因此提高;娱乐设备、网游、玩具的层出不穷,看似比以前多了太多的选择,但现在的小孩和大人,真的玩得那些吟诗对唱、寄情山水的古人们更开怀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那么重要。更让我为之担忧的,是更深层的问题。科学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原来那些“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吃饱喝足玩的开心,“我是谁”、“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这些烦心的问题,想它们做什么!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当人类意识到自己对最重要的问题毫无所知时,人类并没有继续执着追寻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统统甩到了一边,转身在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路上一路狂奔。
霍金在《时间简史》里就提到过科学的局限性:一是“可证伪”,二是“实用性”。尤其是第二点,意味着科学并不以探寻“真理”为第一目的,而是以是否实用来衡量价值。就像《人类简史》里对知识的定义一样:
用“真实”与否来为知识评分并不妥当。真正的考验就是实用性。能让我们做出新东西来的,就是知识。
连科学都如此了,其他普罗大众们对实用主义的追捧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在美国,从人们对总统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当年建国时就开始坚守的价值观开始崩塌;在中国,人们对资本明星、财富自由趋之若鹜,并重新开始接受“笑贫不笑娼”的观念;在欧洲,“红色”路线开始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人们对《1984》式的极权主义的抗拒意识中,开始出现了裂缝。
在生存的重压之下,人们变得越来越短视。新的宗教和意识形态,都对来世完全失去了兴趣;知识领域的研究中,历史也成为了冷门。我不禁想起《苏菲的世界》里的那段话: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如今的人类,和赤身露体的猿猴,还有多大的区别?又有多少人,能避免在虚空中漂浮?
这些“最重要的问题”,科学无法给出答案。更可怕的是,人们不再在乎答案。当《黑客帝国》里的红药丸和蓝药丸出现在眼前时,相信有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蓝药丸,继续沉醉在虚假的美好之中吧。
《人类简史》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揭露了皇帝没有穿衣服的真相。而围观的看客们,在尴尬、震惊、惭愧和叫好之后,默默地把孩子拉到了一边,继续为皇帝的新装献上溢美之词。
我们,是否是这样的看客中的一员呢?
文 | 乐之读 | 简书签约作者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bingo_。
网友评论
作者并不是以人类的视角来写,而是以地球以外的视角来写人,仿佛作者写作的时候正好看着地球仪,然后娓娓道来地球上人类的来龙去脉。
受益。感觉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可能阅读的体会与收获也是不同的。
圣母颂弥撒中虔诚的唱颂歌颂惩罚众生的篇章多不胜数,教堂中场次不断。
喻慈氏庄严,几十年的寿命或者对他而言不需一顾。也许上帝想要看的在这时已被我们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