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散文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没有出轨,没有暴力,这个人人称羡的民国爱情故事,还原爱情最真实的

没有出轨,没有暴力,这个人人称羡的民国爱情故事,还原爱情最真实的

作者: 拾光击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11:17 被阅读10次

    1997年3月4日,有一位母亲失去了她唯一的孩子。

    1998年12月19日,有一位妻子失去了与她相濡以沫63年的丈夫。

    抱着思念与追忆,她开始提笔记录下与丈夫、女儿生前一起经历的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四年后,这些用简洁而沉重的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字出版成册,取名为《我们仨》。

    书籍封面,三联书店出版

    书甫一推出,便获得了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的第一名,成绩斐然。而它的作者杨绛,是新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学者,是有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更是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的妻子、母亲。

    (一) 我们仨失散了

    书从一个“老人的梦”开始,讲的是年迈的杨绛先生常做这样一个凄惶的梦:梦中她与钱钟书先生一同出门,却总是一晃眼他便不见了,无论杨绛怎么找都找不着,好像找不到他,就再也无法回家了。

    醒来之后,杨绛往往会埋怨钱钟书“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钱钟书也不辩解,只安慰她这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是书的第一部分。

    杨绛觉得钱钟书大概是记着她的埋怨,才会让她在他与女儿患病期间,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在梦中的古驿道上,杨绛独自一人蹒跚前行,内心充满着不安定感,在魔幻的古驿道上先是送别了疼爱的女儿,再是送走了亲之爱之的丈夫,心上绽出一个又一个血泡,像“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留下泪来”。

    全家福

    这个“万里长梦”似梦又非梦,是杨绛在回忆丈夫钱钟书与女儿在患病期间时,难以触碰的伤痛,用做梦这样的形式描述,反倒将死亡的哲学描述得意境优美而不失哲理。而这个梦醒来的时刻,便是他们仨真正失散的时刻,每字每句中都饱含着悲伤,令人泪目。这是书中的第二部分。

    到了第三部分,也是全书篇幅最长的部分,杨绛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与钱钟书结婚后发生的点滴小事,从她中断清华学业,陪钱钟书同去英国牛津求学,到女儿出生,“我们仨”终于相聚,再到后来在国难政局的飘摇中,三人互相扶持着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这其中,苦难的部分都被杨绛淡淡带过,从艰难中得到的零星快乐才是她记录下来的目的。

    (二) 爱情一开始的模样

    1932年的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钱钟书就直接对她说:“我没有订婚。”杨绛也随即表示:“我没有男朋友。”爱情从此处萌芽。

    此后,钱钟书曾在诗歌中回忆他与杨绛的初次见面——

    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情人眼里出西施,钱钟书不仅在诗中盛赞杨绛美貌令他沉醉,结婚后更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有一次,杨绛读到一位英国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她将它读给钱钟书听,钱钟书立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也答他:“我也一样。”读书多的人连撒狗粮都泛着一股书香气。

    留学时期的钱钟书与杨绛

    见此深情,想必钱钟书必定是各方面都很优秀,才能在清华园中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一举俘获杨绛的芳心吧。

    其实不然,当时的钱钟书固然是满腹经纶的大才子,曾在未考入清华时便为钱穆的《国学概论》作序,但在生活上,他却是拙手笨脚,连个三岁孩童都不如——左右手分不清、不会系鞋带上的蝴蝶结,甚至连拿筷子也是一把抓。

    在杨绛生产期间,他更是频频“闯祸”,不是打翻了墨水染了房东的桌布,就是弄坏了台灯,甚至还将住处的房门也弄坏了。但是杨绛却并不生气,只跟他说:“不要紧,我会修。”

    人在异乡,丈夫笨手笨脚,自小也是娇生惯养的杨绛就自己学着处理生活上的杂事,不仅修好了台灯、房门,钱钟书在英国想吃红烧肉,她便用西式的电炉摸索着给他做,居然还做成功了。

    而钱钟书哪怕生活技能为零,却有着爱敬妻子的心意。他向同在英国的同学学习“本领”,在入住新居的第一个早晨,为妻子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香又浓的红茶”,她赞道“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之后,钱钟书为杨绛做了一辈子的牛奶红茶早餐。

    此外,虽然两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颇有建树,但回归生活,他们都是普通人,却也是最适合彼此的普通人。

    杨绛的理智明慧是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都认可的,在与钱钟书谈恋爱期间,她曾写信跟他探讨婚嫁问题,信中写道:“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钱基博看后大赞,直接将儿子“托付”给了她。

    杨绛是最懂钱钟书的人,她是理性的,既然选择了钱钟书,她不会抱怨钱钟书在生活杂事上的懵懂无知,反而将它视作他可爱的地方。他不会的事,她便尽力去弥补。

    二人相亲相爱,很少吵架,更别说家庭暴力了,书中记录的唯一一次吵架也很快就和好。这也是他们的爱情与婚姻能过了六十多年仍历久弥新、感情甚笃的一大因素。

    (三) 平淡快乐的家庭生活

    1937年5月,钱钟书和杨绛迎来他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女儿钱瑗,小名圆圆。

    圆圆还没出生的时候,钱钟书就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待到圆圆一出生,可想而知钱钟书该多高兴。后来圆圆渐渐长大,脾气秉性与钱钟书愈为相似,但那都是后话了。

    幸福的一家三口

    作为爱的结晶诞生的圆圆,是这个三口之家的重要人物。杨绛在书中写道:“我们仨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是的,他们仨在一起,会玩闹,会两两各成一派,爸爸和圆圆会反抗妈妈的爱整洁的习惯,妈妈和圆圆会笑爸爸是“色盲”,爸爸和妈妈又会给圆圆起各种各样的外号。还会一起去下馆子,在馆子里爸爸和圆圆会支起耳朵听食客们的八卦,然后讲给妈妈听,仿佛看戏一般,其乐无穷。

    每个人在这个小家庭里都有着多重的角色——爸爸是老师,却在生活琐事上是个小孩;妈妈是圆圆与爸爸的妈妈;长大后的圆圆会照顾人,也会陪伴照管他们,像是妈妈、姐姐一样。

    1966年8月,钱钟书杨绛夫妇被批为“牛鬼蛇神”,圆圆那时属“革命群众”,要进自己家还得先在外面贴上大字报,声称在思想上与钱钟书杨绛划清界限,之后才能回自己家。回到家她只一言不发地依偎在妈妈身旁,拿出针线给妈妈做完一套睡衣。又给爸爸带了一大包玻璃糖,将糖一颗颗剥进玻璃罐,再将糖纸叠好带走。用自己的行动在当时的局势与亲情间平衡,所幸她平衡得很好。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圆圆小时候手指曾患骨结核,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长大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英语系教授,终日为学生操心劳神,骨结核在脊椎上复发(脊椎癌),在西山接受治疗,最后于1997年3月4日离世,享年60岁。

    到了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病重离世。到此,这个幸福的一家三口只剩下了杨绛一人。

    斯人已逝,留下的人却要带着回忆独自生活下去。在三里河寓所独居的18年时光中,杨绛接手整理钱钟书留下的7万多页天书似的文稿,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笔记》、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178册外文笔记。

    与此同时,记录了一家三口温馨日常的《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一开始的构思是一人各写一章,最后合在一起组成“我们仨”。然而病魔无情,钱钟书还没动笔,女儿圆圆只堪堪写了几章,二人便相继离世,留下杨绛“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怀着对丈夫与女儿深切绵长的爱写出了这部感动无数国人的《我们仨》。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于北京病逝,享年105岁。至此,“我们仨”的故事结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出轨,没有暴力,这个人人称羡的民国爱情故事,还原爱情最真实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jh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