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宋朝,大家或许就会想到靖康之耻、偏安一隅、内忧外患等耳熟能详的字眼,毕竟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宋朝就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由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书生把持朝纲,更有如秦桧之流的小人乱政,残害忠良。但宋朝开国之初,控中原故地,四面用武,赵匡胤先以假途灭虢之计灭亡南平和楚,随后扫灭后蜀、南汉、南唐,多次征伐北汉,并欲收复烟云十六州。国家军民同心,生机勃勃,其强大不言而喻,呈现一统天下,民族中兴的大好局势。更是开创了一个文华风流,宁温和不酷厉的大宋帝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其实,在宋朝之前,后周同样国力强盛,周世宗柴荣更是英明神武,南征南唐,南唐无还手之力,北伐契丹,差一点收复烟云十六州。如果不是柴荣死得太早,可以这样说,或许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宋朝。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登上皇帝宝座的,而且是黄袍加身,受军队拥戴,被迫当的皇帝。
翻开《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料典籍,在记录陈桥兵变时几乎大同小异,或云:“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 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或曰:“是夕,次陈桥驿,将士相与谋曰:‘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都押衙李处耘,具以其事白匡胤弟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匡义及归德节度掌书记蓟人赵普,语未竟,诸将露刃突入,大言曰:‘军中定议,欲策太尉为天子。’匡义因晓之曰:‘兴王异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汝等各能严饬军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汝等亦可共保富贵矣。’众许诺,乃共部分。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赟驰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守信、审琦皆素归心匡胤者。将士环列待旦。 匡胤醉卧,初不省。甲辰,迟明,诸将擐甲执兵,直叩寝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匡胤惊起,未及应,即被以黄袍,罗拜,呼万岁,掖乘马南行。”
两段文字大致是说:北方边关告急,北汉联合契丹叩关,于是大军集结北伐,当军队开赴到陈桥驿这个地方时,大兵们不干了,产生了小情绪,宣称诸军无主,皇帝幼弱,不值得效力,自作主张要立太尉为天子,而赵匡胤事先完全不知情,稀里糊涂地就做了皇帝。被人强迫当皇帝这样的好事怎么就轮不到我呢?话说谁不想当皇帝啊!想必当时的那些大兵们心里也有这样的感叹。将心比心,赵匡胤必然也想过当皇帝这件事情,更何况他也有那个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或许只是赵匡胤等人导演的一出大戏。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为什么不直接站出来告诉众将士皇帝年幼,正是称王称霸的好时机,进而振臂一呼,许以富贵前程,发动兵变,反而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安排这样一场黄袍加身的兵变秀?
纵观整个五代十国,几乎所有称王争霸的强人都是这样干的,而他们的结果无一例外,也都被后来者取而代之。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每到改朝换代,都躲不开兵强将骄,功高震主的局面。无论是五代十国的哪一个朝代,凡是遇见这种局面的皇帝,几乎都惹出了亡国大祸。比如后唐末帝李从珂,他从自己义弟李崇厚手中夺得皇位,随后就被当时的河东节度使、赵国公石敬瑭(后晋开国皇帝)所灭,还因此给后来的宋朝留下一段几百年都搞不定的孽债,拱手将烟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这是题外话,回到功高震主,在五代十国的那些轮番登场的强人之中,只有一个另类(不算赵匡胤的话),此人便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郭威人称郭雀儿,后世有人言其“少而勇武,长而神明”,是五代十国难得的明君。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并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为周世宗柴荣也为赵匡胤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登极天子之位,建立国家的过程与赵匡胤极其相似,应该说赵匡胤复制了郭威。
郭威称帝,是一个十分别扭的过程,很不爷们儿,对于拥立他当皇帝的那些军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波三折。
一开始,郭威受到后汉幼帝刘承祐猜忌。刘承祐觉得自己被郭威等一帮老臣架空,诺大的国家,他却一点权力摸不着,心里十分抓狂。于是假借发兵抵御契丹入侵为名,将郭威调离京师。郭威前脚刚走,刘承祐后脚便将一帮老臣连同郭威一家老小全部砍杀,随后密诏心腹赶往各地诛杀叛党,名单上郭威赫然在列。但不幸事情败露,郭威截下密诏将其篡改,当众宣读谎称皇帝欲诛军中骁将。一听说皇帝要杀他们,那些大兵哪还坐得住,一个个嗷嗷大叫,请求郭威替他们做主。
就这样,郭威一声令下攻入京城开封,许军队剽掠三日。
然而,令大兵们懵圈的是,意料中的改朝换代并没有发生。攻入开封后没多久,郭威在明确了皇帝刘承祐的死讯后,当即制止军队烧杀抢掠,随后与几名心腹爱将直入皇宫。等到他们出来时,所有发生的一切也在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诏命下告一段落。
后汉并没有就此被郭威取代,而是由另一位姓刘的年轻人继任皇位。此人乃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之子,现任武宁军节度使,驻地徐州。郭威为表示诚意,当即提兵北上,继续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任务——抗击契丹。
这下好了,原本一出需要堵上身家性命来进行的改朝换代大戏,竟以这样的方式滑稽收场。一时间军队人心惶惶,没有一个人将抗击契丹放在心上。这不是开玩笑吗?抗击契丹?保家卫国?后汉被他们反了,京城被他们抢了,皇帝被他们砍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时郭威应该称帝才对,然后改朝换代论功行赏。可预料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后汉还是那个后汉,皇帝还是姓刘,他们该何去何从?叛乱造反杀了老刘家皇帝这笔账又该记在谁的头上?郭威吗?不像!看他一副运筹帷幄、成竹在胸的样子,大兵们感觉此事大有蹊跷。阴谋,一定是阴谋,他们相信自己必然被郭威那几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给欺骗了。因此他们不打算坐以待毙,完全不顾军队纪律奔走密谋,最后义愤填膺地冲进郭威的住地,群情激奋,异口同声:“郭公!就请你当我们的皇帝吧。”
“只见当时乱成一团的人群突然分出一条通道,一个士兵抖开一面刚刚卸下来的黄旗(因郭威是待天子出征,所以打的黄旗)冲进屋内,不由分说,把郭威裹了个严严实实,然后众人簇拥,一哄而出。转瞬间,屋外响起震天动地的欢呼,数万士兵看到了一个身披”黄袍“的郭威,一个新的皇帝诞生了。”
到此,一场黄旗加身,郭威称帝的大戏总算落下帷幕。而赵匡胤,当时就在郭威身边,作为郭威的一个亲兵,他能学到什么,又能领悟多少,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好了小伙伴们,你们知道郭威为什么不急于称帝,而是精心策划,黄旗加身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另外,文章多有不严谨之处,还望大家海涵,同时希望各位帮忙指正,我定虚心受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