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接吻会怀孕吗?”,于移动医疗摸爬滚打近两年,每天除了回答各种医学专业问题,像这种“接吻会怀孕吗”+“发烧会把孩子脑袋烧坏吗”+“打了狂犬疫苗会影响性生活质量吗”等诸如此类问题,也是让人应接不暇,哭笑不得。
然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是一种隔着电脑屏幕的信任,其次是医学相关知识的缺失,最后是人的恐惧本性使然。
一 隔着电脑屏幕的信任
试想一下,当你满抱希望地网上预约挂号,然后去医院排上半天队,见到门诊医生不到三分钟,说了不到两句话,就把病给看完了。
也许你看完了医生还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什么原因得的病,该怎样治疗?那你还有时间跟医生废话:医生,接吻会怀孕吗?
当然不会。一来没时间,二来没这个胆量。
是的,这就是目前线下医院看病的现状: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效率低;病情解释不到位,病人医从性低。更有很多因排队耗时和沟通瓶颈冲突引发的医闹事件,让人寒心不已。
当然,线下看病难的因素实在太多,牵涉太多,这里不展开阐述。看病难,病人不容易,其实门诊医生也不容易。你想,一个上午看六七十个病人,哪有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不少医生都该憋出内伤了吧。
于是,为了弥补这种线下看病难+病情解释不到位+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医疗环境缺陷,移动医疗应运而生。
那么,移动医疗是什么呢?
移动医疗的使命是:打造中国一站式医疗健康生态系统。让每家拥有一个家庭医生+让每人拥有一份电子健康档案+让每人拥有一份健康管理计划,是移动医疗三大愿景。
举个例子来理解:
当你头晕正愁着去医院挂哪个科的时候,可以先通过手机app咨询线上医生,线上医生通过简单问诊,收集信息,给出初步诊断,然后建议你具体到哪个科挂号、完善什么样的检查,最终明确诊断,同时教会你一些头晕的紧急处理方法。
当你去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可以把报告上传给线上医生解读分析,同时线上医生会根据现有的诊断,为你量身定做一份治疗和健康管理计划。而每一次的健康咨询过程都会以电子档形式很好的保存,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电子健康档案。
如果是一些小毛小病,比如说发烧感冒拉肚子,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线上咨询后送药上门,轻轻松松把病给看好了。
可见,移动医疗和线下三甲医院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线下看病难,效率低+病情解释不到位,病人医从性差等问题。
所以,当一部分用户真真切切体验到移动医疗带来的便利同时,对移动医疗持信任支持的态度,隔着屏幕,用户跟医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说出了很多平时在线下医院看病不敢说出的疑惑,比如前面提到的问题:医生,接吻会怀孕吗?
这种隔着电脑屏幕的发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隔着电脑屏幕,个人部分信息会被隐去,消除了用户的很多顾虑。另一方面,我想也确实是医患间诠释信任的一种方式。改善医患关系,也许移动医疗会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 医学相关知识的缺失
接吻会怀孕吗”+“发烧会把孩子脑袋烧坏吗”+“打了狂犬疫苗会影响性生活质量吗”等诸如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也许更是揭示了目前国内国民医学相关知识的缺失。
特别是我们的性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
在妇产科,月经不调+意外怀孕+人流后继发不孕者,是每天咨询用户的三大主力军。
未成年人意外怀孕,稚嫩的子宫裸露在冰冷的人流手术器械下,手术室出来后,一场青涩的爱情之花也随之凋零。这早已是家常便饭。哺乳期意外怀孕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更有甚者,不知道怀了前男友还是老公的孩子?
也有不少性生活不协调者,硬生生的把性生活当做一种造人工具和继承家族血脉的任务(当然,我这个未入坑的人还没有发言权)。
关于避孕的方法,关于性的知识,是我们不教吗?
是的,我们从来没有被正式教育过。家庭没有教,学校没有教,而绝大多数的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从书本上被教会。
儿科方面,情况亦不容乐观。每天上来咨询发烧会不会把孩子脑袋烧坏的就占三分之一。像多动症+学习障碍等问题的也不少。
产后焦虑+产后抑郁,非常理解。但是,焦虑的妈妈一定教不出健康的孩子,而且焦虑的父母一定有原因。
育儿前你先育己了吗?
应该没有。
要知道,科学育儿不是儿科医生的专利,而是每位准父母的必修课。这门课的成绩不要求你拿80分,那至少得拿个65分。
当然,育儿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时候是理论基础加实战经验总结的精华。然而,绝大多数的我们不就正缺了这主动学习,改变认知的觉悟吗?
三 人性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想,前面提到的两点,归根结底还是人性内心深处的恐惧使然。
因为恐惧我们心中的疑惑,所以我们急着找一个倾诉对象,想方设法想得到答案。因为对相关知识的欠缺,因为无知,所以我们恐惧。
忘了哪位名人说过:恐惧,是万恶之源。
我想,确实是这样的。
别说那些目前处于困惑,急需医生帮助的病人。回归到我们自己本身,即使我们平日身体健康+腰缠万贯+学富五车,我们也貌似逃离不了心中恐惧的魔咒。
是的,恐惧,是真实的人性。而焦虑是恐惧衍生出来的代名词。
如果你现在身体健康,那么你会焦虑,你会恐惧哪一天突然生一场大病?
如果你现在腰缠万贯,那么你也会焦虑,你也会恐惧自己会不会被绑架勒索?
如果你现在学富五车,那么你还是会焦虑,你会恐惧自己怎么知识越学越不够用?
瞥见人性深处的恐惧,这是我在移动医疗近两年时间里最意外的收获。而这意外的收获引发的思考也一发不可收拾。
我开始思考,如果恐惧是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恐惧,或者更贴切的说,尽量减少恐惧带给机体本身的创伤呢?
如果你被曾狗咬过而开始怕狗,那么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这辈子都不要见到狗,或者见到狗以后马上远远躲开。另一种方法是,学着去亲近狗,去看看狗这东西到底长什么样,是不是真的如想象中那么可怕。
我想,克服恐惧的方法亦如此。隔离或者直面恐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隔离恐惧不代表着消极,这也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隔离与直面恐惧两种方法,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是看对你而言,哪一种方法更适合?
当然,很多时候隔离恐惧是直面恐惧的前奏。也有部分人直接跨过隔离恐惧这一步,直接进入到直面恐惧。这时,当你徐徐掀开心中恐惧的面纱,找到恐惧的根源,也许恐惧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
总结
1 由移动医疗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瞥见人内心深处的恐惧。
2 应对恐惧两大武器:隔离恐惧与直面恐惧。
3 你目前的工作并不是枯燥无味,用心挖掘,一定会有意外收获。
文婷姐姐
2017年12月7号 于广州
网友评论
文章中,对于“接吻会不会怀孕”深有感触,虽然我困惑的不是这个问题,但是又想问又羞于启齿的问题最后也因为看医难而藏在心里了吧。
还有现在有一个app叫“松果倾诉”,就是聚集很多心理咨询师的软件,有什么心理问题直接付费隔着屏幕找人解决了,这一点真是很方便。这也免除了人们不好意思上门看心理医生的烦恼。
你的文章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给你点赞![抱拳][抱拳]
https://www.jianshu.com/p/b2f9c397b8f5
[逻辑结构10']9
[文字功底10']9
[价值启发10']10
【我的收获】
看到这个题目就点开了,读了全文,里面的观点掷地有声,有着对自己话语的绝对自信,这也反映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文中提到的场景17年我带母亲看病的时候切时经历过。看病需要信任,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而资本等不起,这应该是移动医疗行业面临的现状,其中不免求快,出现各种问题,行业有更多像你这样有责任感的人是行业之幸。
【推荐语】用心做事,体会其中乐趣。
【文章评分】
[逻辑结构10']9
[文字功底10']9
[价值启发10']9
接吻有一种情况是可以怀孕的,是跟一个外星男人接吻,怀孕第三天就生了个女儿,感兴趣请看电影《星际追杀》
【我的收获】信任。文章对国内看病难以及医疗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移动医疗是现有的线下医疗不足的补充,再细想,我们对医院的信任来源于医院在医疗技术及理论是专业的,是权威的,拥有医疗知识信息的解释权,是拥有着充分的卖家优势的。而患者对医学是一窍不通的,是不掌握医疗信息的,为了治疗和康复,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毫无保留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可上升为是一种托付。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对医院和医生的绝对信任是没有争议的,它的关键利害在于的信任渠道太单一了,太过集中于医院的某一点了,例如某一专家,某一种仪器,或者是某一种技术或药方,这样的集中的信任事实上是一种过重的负担,也是医患紧张的根源。屁大个病,因某一种恐惧,要挂最贵的专家号,用最贵的药。导致医生压力超载,均分到每个患者的关注度也会减少。
今天我看了这篇文章,从移动医疗中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希望,就在于移动医疗的理念是依托互联网,是将某一种可能的病症在线上进行一个初步的对症筛选,将原本过分集中的信任,进行科学的分散,我们可以理解是一种弱中心化的框架结构,利用了点对点的思维,大大提高了看病的效率,和患者的体验!
【我的疑惑】对于医学相关的知识缺失和患者内心的恐惧,这两者可否稍微关联一下呢?因为我觉得两者相互促进呈正相关,人们的恐惧来自于不可知,就像范伟的台词,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就是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说白了人们恐惧的是无知,是怕死的不明不白。
【推荐语】看了这篇文章,得知移动医疗这个理念,是个大趋势,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罗文婷|007-1718|值月生 文字功底8
逻辑结构8
价值启发9
【我的收获】看完文章后我想到第一点,就是一个事物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医生给我们开一个什么药,这个药他发明出来,可能要经过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的各种检测,要清楚它作用以及副作用,这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要判定一个人的病情,也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作用于一种结果,所以我就看到说给病人聊个那么两三分钟就得出病情,我觉得这还是不靠谱的,因为搜集的信息有限,给出一个结论就非常容易导致犯错误。 那么这种情况改进的措施是什么呢?我就看到,王煜全老师的科技前沿课,他里面就用就想到用高科技来改变这样一种情况。我觉得也许以后会非常有用。
【我的疑惑】 另外看到文章中说狗的这个例子,要么就远离狗,要么就亲近过去,发现狗的其他方面,从而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我觉得这一点让我想到蝙蝠侠这部电影,蝙蝠侠他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的(推荐一看)。这其实就是说到心理学的一种表现,我觉得用心理学来分析这样一种情况非常好 。那么我自己看完后总结一下就是,第一点是讲的科技的内容,第二点就讲专业的东西,第三点就是用心理学的东西来讲的。具体的疑惑没有,这里发一下王老师关于医疗科技文章的链接吧。
首先非常感谢晨峰的点评。还给我推荐了文章和书,赞。
您的观点很实在。是的,移动医疗虽然很时髦也很接地气,但是它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都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但是国家支持+市场需求+老百姓拥护的事物,一定可以走下去。而我想,移动医疗亦如此。
诚然,移动医疗确实存在您说的短短十几分钟就需要快速判断给出诊断,有可能存在误诊的可能,而且还有其他问题,比如说,用户对病情描述不准确、医生无法给病人做体格检查,这也是移动医疗的硬伤。但是像之前说的,移动医疗不是完全替代线下医院,而是一定程度上弥补线下医院效率低、病情解释不到位等问题。所以,移动医疗对改善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改善老百姓看病难等问题,在未来绝对会不可替代。另外,通过图片+语音+视频等辅助问诊,其实移动医疗误诊率其实非常低的。很多病人都说,方便快捷,比线下看病方便多了。我想,这也是支持我们走下去的最大动力之一。
也希望终有一天,我们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个家庭医生,一份电子健康档案,一个健康管理计划。希望这一天,在有生之年,早日到来。
@罗文婷1718
医生,接吻会怀孕吗?——移动医疗引发的思考
http://www.jianshu.com/p/b2f9c397b8f5?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from=groupmessage
1686杨怀玉点评,作者1718罗文婷
【文章评分】 26
[逻辑结构10']9
[文字功底10']9
[价值启发10']8
【我的收获】
看了你的文章,我才知道移动医疗这回事。当然,网上有很多医生提供咨询,但我总觉得那是营销手段之一,目的还是要让你上他那看病去,再说,也不成体系。
看到你讲的移动医疗愿景,真心希望你们的事业能够成功。因为这是惠及所有人,影响深远的一种尝试。如果我是医生,或者从业者,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个事业当中。
文章从“接吻会怀孕吗?”这个很搞笑的问题入手,有悬念,有吸引力。引出的三个结论:信任、无知与恐惧,同样是逻辑合理,我估计读者看着都会频频点头。
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气韵流畅。这似乎也颠覆了我才建立的观念,用一二三为标题的文章,会让气韵受阻。看来,如何行文,真是可以思考很多东西。
【我的疑惑】
我有疑惑吗?好象没有,既然要求如此,我就说一说吧。
文章又是给了我草草收尾的感觉,不知实际情况是什么样。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第一问题引出移动医疗,第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根本原因是无知与恐惧,问题能够问出来,是因为移动医疗特殊的可信任机制,从时间上,心理上解决了这问题背后的担心。
其实我觉得按逻辑来说,在说完这些之后,我会考虑到,是不是还有很多在医生看来完全不必要的恐惧,因为没有这种机制,而给人们造成困扰;再进一步,会不会还有很多因为无知,而无畏,而导致一个人一辈子的痛,本可避免的痛。由无知而恐惧是比较好的情况,由无知而无畏,才是更恐怖的事情。
那么,应该怎么办,如果你能给出非常好的,可操作的建议,我觉得这才是这篇文章更应该拥有的价值。
【推荐语】别担心,会不会怀孕,文婷姐姐悄悄地告诉你。
前几天有人问照CT 会不会得癌症,照一次会不会?两次呢?三次呢?到底会不会得呢?隔着屏幕我都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