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写诗都写什么?怎样写出来的呢?如何去读懂一首诗?看了这本书,你可以从作者举出的许多独具魅力的诗词佳作中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启迪。
关于滋味
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决定了我们感受的复杂,影像时代,我们大脑容量和转速大大增加,只有味觉好像越来越退化,文学鉴赏的舌头还能精准地品其味,辩其粗精,品其位、序其高下了吗?
钱钟书说,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是用文心、句眼、风骨、神髓之类的人体化文评,以味论诗其实也算得上我们固有的传统了。
黄庭坚评陶渊明的诗曾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每观此诗,如渴饮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嚼、啜、啖”,正好是“品”。
声文第三
我喜欢语言姿态美中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七个字往前走,然后四个字一徘,四个字一徊。在行进和徘徊之间,真是顾盼生姿。
好声音会带来审美愉悦,好诗人能发出好声音,而最好的诗人发出了最好的声音。
关于灵感
加西亚.马克思说“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作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为他们所努力要表达的主题做出的一种和解。”当你认为写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时,也就是灵感乍现了。
卞之琳的《断章》中有这样的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掷骰子式的杰作,最能见证随缘的灵感之妙用,卞之琳说自己写诗“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
关于肌理。
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的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在肌理第四中说:对于一个字的声音、颜色、嗅味、温度,都要有所感觉,我们要肉感地去感知一首诗的文本的肉身。“文”的本义就是错综的纹理。从用字到造句,从意象到韵律“肌理说”都讲求缜密的品质,特别注重诗中字句关系的彼此照应,所谓“前后接笋,秉承转换,开合正变”是也。
表面感知就是肌理,深入体会则是脉络,用《文心雕龙》的话说“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整个儿形成文本的肉身。
《水浒传》是锤炼,是男人的世界,能无即无,《红楼梦》是氤氲,是女人的天地,应有尽有,所以二者的文本的肌理也就判然有别。
《诗经》里对女子细腻肌理的刻画“肤如凝脂”已经一步到位,让后人词穷。我们再来看看关于眼睛的描写“蛾眉曼睩卜,目腾光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两眼如刀,浑身似玉”“睛如秋波”“娭光眇视,目曾波些”,各种感觉的联动,各种语素的搭配,勾勒出诗歌无尽的美妙形象与丰富内涵。那“细雨湿流光”般的温润美化了丰腴的诗歌世界。
诗人从大千世界随时感触,悟出一些灵觉妙义,也不过天道与性理之悟。如今,本真世界在机械地复制中改变,失去了一些灵韵,我们与自然的亲缘渐渐失去。而有些诗从没有被淡忘,他们的诗词能流芳百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