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八堂课

作者: 哆来咪嘎嘣脆 | 来源:发表于2018-07-22 22:39 被阅读132次
诗的八堂课

1.

用了一周的时间,读了这本小书,薄薄的,讲诗,有的时候,也讲人生。作者江弱水,是一位大学教授,应该也是一位诗学研究者、评论者,总的感觉,敏锐、开阔,不时妙语,引人入胜。

2.

这本小书共分八章,不对,作者叫做“八堂课”,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

八讲里面,博弈是讲诗的发生,滋味、声文、肌理,是从味觉、听觉、触觉来讲如何写诗和品鉴诗,而玄思、情色、乡愁、死亡,则是诗亘古不变的一些主题。

作者说,他的这本书是按照一个学期的课程去设计的,程度介于入门学习和专门研究之间,不分古、新、中、外,只是从他认为有意义的方面,谈些有意思的见解。这话说的实在,也与我的感受相符。作为一个非文学专业的文艺青年,读了感觉既有知识的收获,也有对书中提到的诗句的情感的共鸣。

3.

说起来,从小就开始背唐诗宋词,也读过一些新诗、一些外文翻译诗,一直觉得,诗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着人性、世界、智识、情感,以及我们日常极易忽略的细微。诗有画面感,有韵律感,有很多能让人扼腕慨叹的瞬间,有很多能让人惊呼“不就是这样吗”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很多能一下勾起埋在心中良久的沉疴。

海德格尔说过,“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诗也好,文学也好,都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能够弥合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我爱诗,无论是诗中描摹的极致美好还是悲恸落寞,无论是沉郁顿挫或潇洒开阔。诗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几个字,就能让人俯首帖耳、感同身受。

4.

这本书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其实是第一节“博弈”。我从没想过,写诗就像一场赌博,或一盘棋局。

朱熹说,“博,局戏也;弈,围棋也”,原来,博,是跟命运对赌,靠的是运气;弈,是用人力和理性,比的是算度,靠的是技术。而诗的写作也是一样,有人靠天赋,更多依仗灵感,而有的人凭技艺,靠的是苦练和雕琢。诗句虽短,所耗心血却胜极。

其实,谈任何事物,都要从它的源起和发生讲起,这样一解释就明白了,诗的发生机制,或靠禀赋,或凭辛苦。博者,多机警、脆弱、依赖,他们通常表现慷慨、豪气、热闹,有赌性;弈者,多谨慎、坚韧、独立,凡稳、冷、狠者易胜。所以从诗人而言,李白、苏东坡是赌博型诗人,而杜甫、钱谦益,则是典型的弈棋型诗人。

西方也有这样的划分,灵感派的代表有柏拉图、雪莱、柯勒律治,他们认为,不是诗人在用语言表达自己,而是语言在通过诗人表达它自身,是语言蜂拥在诗人的身上寻找出口。而技艺派的代表有福楼拜、王尔德。

世间少天才,人情好逸恶劳,所以大家都更愿意津津乐道那个神乎其神的天才,或是那个买彩票中巨奖的幸运赌徒。然而,任何一种成就,都需要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打底,灵感也不过是量变积累下的质变。就像作者说的,不同的诗,只是不同诗人身上这博和弈的比例不同罢了,终究须博弈相济。

写诗如此,写作如此,人生也是一样,都是一场博弈,一半可控,一半不可控。我们期待宛若天成的灵光一现,但更多可凭依的,却还是滴水穿石的苦大仇深。

诗的八堂课

5.

说到诗之“滋味”“声文”“肌理”,我想到一个词:通感。这是人们将各种感官打通,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透彻感受。

作者说,中国人对世界的感觉,每每从身体出发,而尤重味觉。而西语里“文艺鉴赏力”和“口味”也都是同一个词:taste。可不是,我们的乡愁里,往往都是妈妈的味道,特别是妈妈做的饭菜味道。然而,不管是西方人更为看重的视觉和听觉,还是东方人更加注重的味觉,都是身体性的。好的体悟,不仅是感官的交叉激活,也是多重并发。

我突然想起,怪不得《舌尖上的中国》那么火,像寻觅商机一样,导演握住的,是中国人的脉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就是因了这句诗,爱上了荔枝,而每每念起,更是舌根生津。天呐,这不就是诗的滋味?!

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声音的艺术。好的诗人,总能用最吻合诗情的字眼,用最打动心绪的音律,让一首诗成为意义与声音巧妙结合的有机体,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我想,古诗比现代诗更朗朗上口,大概是因为古时不比现代这样声色犬马,诗人对声音的感觉更敏锐,对诗的雕琢更用心吧!

除了滋味、声音,肌理则是从质感和触感上对待文字。就像每个字都有它的内在气质,质感、重量、色泽、明暗度等等,肌理是诗中每个字眼与诗境的和谐。就像顾随说的,“老杜诗壮美,笔下要涩,摸着如有筋”。又如人们常说,《水浒传》写意,线条粗放而有劲道;《红楼梦》却是工笔细软,精致繁缛。再如辛弃疾阳刚、周邦彦阴柔,福楼拜锤炼、波德莱尔氤氲。

诗的八堂课

6.

说了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可以怎样去读,接下来就该说说诗都写些什么。

是啊,玄思、情色、乡愁、死亡,这都是诗人乐于选择和探讨的话题。在诗的世界里,文学的世界里,没有禁忌。哲思、爱欲、生死,都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话题。

而诸多话题里,从抒情、叙事开始,到思辨,到探寻人的本质属性、探讨人的最终归途。

关于这些内容,古今中外的诗人多有涉猎,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更深入地探寻前人没有搞懂的问题。现实世界的不断崩解,让人们看到天道无常,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应该怎样对待生命中的原罪?诗为人们打开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想摘其中的一些句子。


《诗经》是初民写人世间的风景,平实安详,不涉玄虚。《楚辞》里就有了《天问》,想搞懂一些搞不懂的东西。《离骚》里强烈的时间意识与空间感,也稍入幽玄。汉朝人务实不无虚,诗赋里都挤的满满当当,没空。等到魏晋,这结结实实的现实世界几度崩解,人人都看到天道无常,生命如薤露,遂不免由实入虚,寄心玄远。


“太平时文章多叫嚣,夸大,六朝人文章静,一点叫嚣气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太平盛世的文人讲大话可以不负责,而乱世已不可为,人都有无力感,心反而静得下来。


里尔克说:“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民早就很够了),——诗是经验。”T.S艾略特也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说白了,诗要用形象思维。思想是抽象的,是诉诸头脑的,难以被我们的心灵所感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话可解但不可感,然而当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可解而且可感了。


毕加索画牛,越来越画的抽象。“抽象”这个词完全可以替换成“抽牛”。……真理一定是个瘦子,谎言才胖。……批评家是一化为多,将繁喻简;画家诗人制作家是多化为一,将简喻繁。后者损之又损,前者益之又益。


涉及性爱的书写,可以分情色和色情两个层次或类别,两者边界有一点模糊,却有着非常微妙、非常重大的区别:色情是肉欲(sensual),以挑逗官能为能事;情色是肉感(sensuous),以摇荡性灵为指归。所以,色情只诉诸本能,而情色却上升到了艺术。我们可以把情色界定为一种感性,一种性感的感性。


自有文字和文学以来,语言的发展承担着一项重大使命,就是要在声音、色彩、质感等方面探索各种可能性。它要萃取最精华的元素,尝试描摹最微妙的事物,抽思驰辞,侔色揣称。既然情色是灵魂与身体的交集,是色、声、香、味、触之“五欲”的受用,我们的语言和文字要想获得精细地描写客体而又摇荡主体的力量,便不能不涉足这一领域,否则就够不上斯坦纳所谓“最丰满的谜一样的人类交流”。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有一句名言:“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诗也如此。……诗是乡愁,因为诗也是一种抚慰人心的软力量,像尼采所说的历史一样,具有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文化的“可塑力”,能够将过去的、陌生的东西与现在的、亲和的东西融为一体。……诗的功能,就是把失散的个体引领回去,与原有的整体重新结合。


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吧?


因为神秘和虚无,死亡很适合成为诗人审美的对象。当代中国最有思想深度的文本之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不乏将死亡诗意化的句子:“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关文章

  • 诗的八堂课

    1. 用了一周的时间,读了这本小书,薄薄的,讲诗,有的时候,也讲人生。作者江弱水,是一位大学教授,应该也是一位诗学...

  • 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的小书,我爱了。 明天写书评。

  • 读《诗的八堂课》

    《诗的八堂课》包括: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讲了诗的发生学,然后从味觉、听觉、触觉...

  • 再读《诗的八堂课》

    诗人写诗都写什么?怎样写出来的呢?如何去读懂一首诗?看了这本书,你可以从作者举出的许多独具魅力的诗词佳作中获得感性...

  • 诗歌的意象之美

    江弱水老师在《诗的八堂课》第五堂课玄思第五一节课提到:诗的境界有两层:止于技,进于道。冯友兰在《新知言》里说,一首...

  • 读《诗的八堂课》有感

    凡诗者,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色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乡愁第七,死亡第八。弱水先生将悟得的诗之精髓浓...

  • 一堂课学会写出好诗句(上)

    黄梵巜诗写作课》学习笔记 我打算用一堂课,教会大家写出像样的诗句,不是写出整首诗,要写出整首诗还需三堂课。新诗受局...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前两天读完了《诗的八堂课》,这本书被学界称为“上乘的谈艺之作”,作者江弱水却自称其为“一本关于诗的八卦”。整本书的...

  • 冉冉征途间

    不读江弱水的《诗的八堂课》,我怕永不知诗有如许之美,如许之深,一直抵达生死的尽头。读罢最后一章《死亡第八》,一种苍...

  • 诗的八堂课——读书笔记

    卞之琳有诗:“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读这本书,是在去成都的动车上,翻阅《诗的八堂课》,忽而进一口又一口深长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的八堂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wr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