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读书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七章 拔脱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七章 拔脱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1-03 09:04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七章 拔脱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喜悲而影响心性。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想想面对花花世界谁能无动于衷,谁又能心如止水,谁是柳下惠,能坐怀不乱。世俗世界充满了诱惑与物欲,而我们恰恰又生活中世俗中,接受着世俗的教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由于人的心性很容易受外界因素与自身习性的影响而变的易变与不定,很容易产生过度的追求,而过度的追求就会产生欲望,痛苦与罪恶伴随着欲望随之而来。

世人总是在苦难之后才懂得恬淡平安得好,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战争的残酷让人类知道和平的重要,人类的所有文明几乎都是苦难的教训。圣贤不忍世人遭受如此多的苦难才明白“大道”的重要性,才珍惜恬淡平安的生活,天下圣贤无不希望世人在恬淡平安的生活中悟得祸福之理,能避祸就福。福,是人类先天本有的,祸,是人类后天自找的。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世人是不需要选择的,但问题就出在世人既掌握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不按规律办事,祸就产生了,福与祸的并存,选择也随之产生。

不按规律办事,是因为世人“得于好恶,怵于淫物”为好恶感情所支配,为奢侈东西所诱惑,早就将事物本有的规律规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引于外物,乱于玩好”这是人心不定的原因,其实就是玩物丧志,沉迷醉心于某些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心志。这里的“物”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感情,玩,不仅是玩弄,更重要的还是沉迷的意思,志,是心志与是正道。

韩非子认为外界因素是人心易变不定的关键原因,所以他说“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意思是而现在有珍贵的玩物打动他,有外界的事物引诱他;一经引诱,他就跟着走。老子将这种行为叫作“拔”,意思就是心志不坚定,很容易拔除掉。圣人面对外界的诱惑是什么样子呢?韩非子说“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能引。”意思是说至于圣人,就不是这样。

圣人牢固地确立取舍标准,虽然看到爱好的东西,也不会被引诱。老子将这种“不能引”叫做“不拔”,意思是圣人坚守“大道”,明白取舍标准,祸福由来,所以不受外界的诱惑。对于圣人坚守“大道”,韩非子认为“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意思是圣人的情性专一,虽然存在着引起欲望的东西,精神却不为所动。老子将这种“神不为动”叫做““不脱”。意思是圣人精神专注于“大道”,大道在心不易脱掉。

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坚持就是胜利,听起来明白,做起来难之又难,天下凡成大事者,无不是坚持的结果。世间大多数人都没有将坚持进行到底,凡事讲个一般就行。老子的“不拔”与“不脱”就是对坚持最好的解释,韩非子认为面对大道,世人应该坚持“不拔”与“不脱”。

【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

坚持,就要聚精会神,专注一事,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与摆脱。佛祖告诫诸菩萨即使身为菩萨,纵有一丝住相妄念之心,所修之果必毁一旦,一切从头来过。唐僧九九八十一难不是一难过完又过一难,而是一难过之前因住相犯戒从头来过,从第一难重新来过。坚持大道亦是如此,如有懈怠与拔脱,事必失败,只能从头来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七章 拔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gs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