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美美跟朋友们闹矛盾了,一整天都憋得慌。晚上我们在一起聊天,她语气沮丧的说:“可能要失去一个好朋友了。”我问她“你在意吗?”她回过来,更在意其实是这个过程中自己和一直理解的自己是有差距的吧。接着她激动的说轻松了,当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整个人就轻松了。
其实这种情况真的很常见。
一段感情破裂了,我们会特别难过,甚至过了很久以后依然难以释怀。可能事实上并非留恋这个人,而是舍不得也放不下那个真情投入、飞蛾扑火的自己。也我们不能面对,我们其实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一个人去掌舵一段感情这个事实。
工作中出了一些小纰漏或是面临一些一己之力难为的困难。可能领导的否定或者造成的结果并不至于让我们惶惶终日。但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形象会受损,害怕领导同时认为哦,原来他工作能力不行。所以,才会给自己放上这么大的一块石头,苦苦扛着。
这种认为我能左右友情的局面,我能控制爱情的走向,我可以事事都做的很好的感觉,也就是自我全能感的表现。回想一下,这种感觉是不是觉得是不是很熟悉呢?其实在我们婴儿阶段这个感觉是最强烈的。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我们弱小、没有能力做什么事情,所以周围所有的人都需要为我们服务、围绕我们转。而随着长大,我们知道世界是客观的,有太多事情是我们一个人努力永远不能改变的。成长,也就是打破一个幻梦,把关注点从虚幻回到真实,从他人转化到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
你看,经过全面的思考。人有能力让自己的专注力一点点从不顺畅的事件上剥离开来,慢慢的转向自己的。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发生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原因这个事实。或者就我们可以接受自己不是全能的、不是完美的,我们就可以获得自由了。
我们每个个体除了先天的气质不同,还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接受着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他人影响。在长大成年以后一定会成长为截然不同的个体。想要去追求所有人的满意,去追求过分理想的自己,只是在和一个不可能得结局较劲儿。
其实,别人对我们满意与否,别人对我们喜欢与否。这都是我们关注圈内的事情,其他人的课题,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事情。我们能做的是看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出现的问题,找到自己的原因,努力去检查、去纠正、去改变。这就是我们影响圈内的事,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也是我们可以切实把握的事情。
相信屏幕前的你一定不想被别人和自己否定。这种追求认可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冲动和欲望。康德把它叫做“倾向性”。可如果按照这种倾向性去生活,就像从斜坡上来滚下的石头一样,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时候我们只会变成倾向性的努力。而真正的自由是把滚落的石头从下往上推的态度。
也就是:做自己能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