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红华
暑期至,金瑞奇先生在“教师文苑讨论群”发话,“杭州语文课代表·教师文苑”栏目即时活跃起来,希望多投稿。建德杨吉元老师,我和王杏芳等,都积极表态。
假期有闲,可“读万卷书”;有疗休养,可“行万里路”,所有的美好,皆可付诸笔端,美文共赏。三十几号文学咖,一发力,齐分享,就是一本“2021暑期教师文苑”专辑。
我整理了《囡囡记》系列三篇和好友曾宣伟对《时光短笺》的书评,“语文课代表·教师文苑”第一时间发布了。计划中的“长沙行”“福建游”,也是可以期待的。
“坚持写”,是我想和“教师文苑讨论群”诸位分享的话。
这几天刚好读完《文城》。我记得余华说过,“坚持写,写着写着,就写出来了。”我觉得《活着》的作者既然这么说,一定是有道理的,于是我也坚持写。
从2017年10月30日,第一次在简书上发文,至今已近48万字,当然离100万字才可能的“脱胎换骨”,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期间,在陆春祥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出版了散文集《时光短笺》,在县域内外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也顺利加入桐庐县作协、杭州市作协、浙江省散文学会,最近正申请加入中国散文学会。
“坚持写”,是我一直践行的写作习惯。我在期末结束会议上提及教师暑期读书,要读思结合,适时笔记。说到自己,我表态说,除了阅读3本书,还得写三万字。有愿景和期许,多少是一种鞭策。
![](https://img.haomeiwen.com/i8751480/9b7d74966c064432.jpg)
事实上,对自己的写作,我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也绝不因俗务缠身而懈怠。“每月一万字吧”,对谁,我都是这么坦言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从事创作,是我的习惯。
“教师文苑讨论群”,真的是我非常喜欢和珍惜的一个文学圈,它不像有些写作APP上的那些衍生物,进了群没几天就想退出的那种。
建德杨吉元老师主动联系,把他的纪实自传体散文集《那年乡村》快递给我们。他笔耕不辍,草木笔记,在“今日建德·副刊”开辟专栏,已出22期,堪称建德人文地理谱系。
“银湖徐军”,是我在“教师文苑”结识较早的朋友。组稿、审稿,群里最活跃的就数他,自己也笔耕不辍,作品频出,颇有人文底蕴。实力摆在那里,难怪被人文社科单位“挖”去了。
同出“银湖”,接手的盛华玲认真笃定,颇受学生喜欢,也渐成“教师文苑”主务,心怀小确幸,自己也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萧十一中王杏芳,她在群里是“跳跃”的,“歌唱”的,因而也是极受欢迎的,像她在学校里一样,有光有芒,活力四射。
有新作,我总会发在“教师文苑讨论群”,一方面是互相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也是想以自己的勤奋,带动圈内朋友一起努力。有这样一个真实而质朴的写作交流群,不容易,因此要格外珍惜。
建德杨吉元老师、桐庐孟红娟老师、杭四中祝建清等都是文学大咖,盛华玲、王杏芳等热爱文学,创作勤勉,正向上走。
不少文友俗务甚忙,但她们时刻关注着我们这个群。想必文学之梦,也一定藏在这里。譬如我的高中同学赵卫群,杭十五中总校长;我到访过的萧山金山杨英校长等。
李玉莲,刘珅,吴丽丽,葛岭,夏玉洁,周巧芬,陆春芬,邹文芸,缪缪……秒赞中。
大家不忘初心,文学有梦,不辜负时光,不浪费才情,多写多读多思,捋起袖子一起干吧。
坚持写,写着写着,就写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