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的的美好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想写家乡的树很久了...
那是大二时的暑假,学校本来是鼓励大家参加社会实践的,而我却在家晃悠了一月有余。后来到了学校要交实践论文的时候,没有内容可写,正在发愁的时候灵机一动写了一篇家乡的树种调查分析,其实就是在村里瞎逛的时候发现村里的树和小时候的记忆里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写的感情充沛,还上升到了生态科学的理论,最后凭借这篇论文被院里给评了个“社会实践积极分子”。虽然有欺骗老师之嫌,但是两院的老师慧眼呀,那应该是我读书期间唯一 一篇全程自己写没有上网“参考”的论文了。
从这个暑假我开始注意村里树的变化!
我的家乡叫王堂村,地处豫皖两省交界之处,属豫东平原!这里四季分明,生长的树木类型以阔叶落叶树为主,间杂少许针叶树种。这些年一直在南方转悠,从四季如夏的海南,到春城昆明,再到只有春夏两季的深圳,发现家乡的树,虽然品种上不及南方之多,但是由于四季之变,大有一棵顶四棵的感觉!
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一起聊天,说到到小时候玩的各种游戏和游戏机,我却基本都没玩过,然后同学都会很惊讶的说:不会吧,那你的童年都在干嘛?后来回忆总结了下,发现我的童年都在给树玩:我知道村里哪棵树在哪个季节有果子吃,知道哪个植物可以做成有趣的小玩意,也知道哪棵树好爬玩的小伙伴多,还知道哪个小伙伴在树上玩的时候掉下来了,正在家里关禁闭,要跑去嘲笑他一番… 好奇怪那时候从树上摔下来的只有倒霉蛋才会摔伤,大部分都是拍拍屁股赶紧跑了……
小时候堆的满满当当的玩具,随着慢慢长大都逐渐不见了,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树也渐渐不见了…报春的柳树,香甜的槐花,大而多汁的紫葚和甜而不腻的白葚、等等,这些儿时的小吃或者玩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逐渐从村里消失了……
一穗穗的洋槐花,纯白而香甜 大而多汁的紫葚 甜而不腻的白葚,全村只有两棵 (二)
品种趋向单一
异军突起的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小白杨》,随着这首歌的迅速传唱,杨树也迅速称霸了我们的村庄!作为一个园林人,记得植物学老师一直教导我们:植物没有贵贱之分!所以我不是说杨树不好,它“根儿深、干儿壮”,以其毅立挺拔之精神鼓舞着边疆战士,实在是一种“红色树种”,不敢怠慢,但是,当村里几乎只剩下杨树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可爱了呢?共产党讲“一党专政”,但生态学讲生物的丰富多样性!记得当初村里只有西南角一片杨树林的,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参天而长的白杨(1)人水争地
村庄地形平坦,多沟渠、池塘,我们那也叫大坑。平时无水,只在夏季多雨的时候才会被填满水,村里各处雨水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流入,这样保障村庄不会被淹。这些雨水再慢慢的渗入地下,完成水的循环,是真正的“海绵村庄”。近期一直在做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发现很多房屋建设侵占河道空间的现象,河道被收窄,甚至有些直接被盖了起来。事实上,这种人水争地的现象同样发生在乡村。这样以来,导致夏季雨水无处安放,很多树木因为不耐水湿而死掉了!而杨树就不一样了,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有很强的耐水湿能力,于是大家就开始多种杨树了!
(2)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恨不得今天栽上树明天就成材。可是老话说的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木的生长是需要的时间的。可恰恰杨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夏季雨水充沛的时候生长极快,一般6-8年即可成材,我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杨树的栽植面积才会迅速扩大吧!
木易为杨“杨”字由木(mu)字+昜(yang)字组合而成,字义树木茂盛,茁壮成长。说明杨树的速生特性很早就被注意到了!而且今天我们喜欢说木易(yi)为杨,虽然不同古时yang音,但也有容易成木之意,或许这就是汉字巧妙地地方吧!
(3)寂静的春天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
---《寂静的春天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树和鸟一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将传统农业带进了石化农业的形式,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却也给乡村生态乃至全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浩劫!《寂静的春天》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问题,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我的家乡虽然还没有完全“寂静”,确实也比以前冷清了很多!斑鸠、布谷、啄木鸟等等鸟类的叫声早已鲜有耳闻,只剩下叽叽喳喳的麻雀在枝头跳跃!当初我们形容鸟叫为乐曲,现在麻雀叫真的像噪音!
农作物生了虫会继续喷洒农药,而树木生了虫害却没有了天敌来啄食,很多树木也因为这个原因死掉了!
(三)
我们的豪言
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
2016年,伴着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自己也有幸参与了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且不论期间的艰辛和最后出来的成效吧,在村里驻场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极大回忆。这次经历也让我开始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我的家乡的一些问题!
(1)桑梓故园---为保留一棵树做过的努力
兴家田村路旁的一棵梓树 正在和村里老乡交谈的同事在村里驻场的一个下午,我和同事一起出来搜集资料!遇到路边的一个村民正在收拾门前的“杂草”,可是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很自然很乡村的景观形式,心生不解便上前询问,得知他不仅想除掉墙上的攀援植物,还想把上图中的那棵梓树一起砍了...于是我俩便努力试图说服他将这些保存下来,老乡说着一口地道的贵州普通话,我俩也是听的似懂非懂,虽然还是很努力的进行交涉,最终却未能达成共识,至此,兴家田村大寨靠路的这一侧,中间唯一的一棵乔木最后还是难逃厄运!甚是遗憾,而且梓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是很有说法的!
1、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诗·小雅·小弁》
2、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且有“反哺桑梓”成语。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所以说,砍掉的不仅是一棵梓树,还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2)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
随着党中央一声号令,大家喊着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的豪言,冲进了乡村....可是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发现,乡村建设是一件牵涉面很广的事情,想做好真的很难!有些时候感觉到无奈,保留不下一棵树只是我们工作难题中的其中一个!当我们说“更像农村”的时候,其实是已经意识到不是我们记忆中的美丽乡村了!惟愿哪天美丽乡村的工程做到我家的时候(如果有机会的话),设计师们能多尽一份力吧!
原文最早发表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陌上风语”,略有修改增加!
网友评论